|
|
|
留言作者/內容〈733〉 | |
![]() |
生離死別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331經、《增壹阿含經》第51品第1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15經、《相應部》第3經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生命是一連串的無常,在我們吐盡最後一口氣前,為我們人生的最後一幕預先排演。我們只要回顧過去幾年的時光,就可以發現,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停的消失、失去。 不管我們一生中擁有多少的幸福,如慈愛的雙親、友愛的兄弟姊妹、恩愛的伴侶、至愛的兒女、可以談心的朋友,當無常一到,終究會失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們的財產、事業、名位,最喜歡、最愛的一切,都必將在我們兩腿一伸、兩眼一閉的那一刻起跟著消失,除了生前的善惡業行,什麼也帶不走。 《法句經》有云:「凡聚合終將分離,凡升起必將落下,凡相遇終將離別,凡有生就必有滅。」 有位希臘哲學家的兒子突然猝死,但他看起來似乎並不哀傷難過,眾人不解問他何以如此?他說在他兒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知這一天終將到來。所以,既然生命是如此脆弱無常,而無常是苦,我們就更應把握有限的生命,朝解脫道精進修行,莫待無常一到,空留遺恨。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九八三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2011/1/16星期日 修訂於2022/6/7農曆五月初九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56.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2〉 | |
![]() |
四念處試驗的心得分享 文/喬正一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則《四念處》運用在我生活中的有趣小實例。今天,因為我家的自來水濾水器到期,我打電話給水電行,接電話的好像是一個歐巴桑,態度很不好,我話還沒說完,她便掛我電話。 當下的我很生氣,我覺得對方實在很沒禮貌,若照我以前沒修行時的脾氣,一定會"爆沖"打回去吵架。 但,這一次,我沒有這麼做,我立刻告訴自己這是一個「以身試法」的好因緣,我就利用這一次的因緣來試驗、驗證佛陀所說的《四念處》到底是不是真的消除煩惱的正道? 由於《四念處》經過歷史因緣的演變,如今,我聽聞到的《四念處》有不同的版本與解釋。 但我沒那個時間與興趣去做佛教歷史的學術研究,因為那是世間法,完全無解於我的憂悲苦惱。我決定「以身試法」,先試著採行《佛陀的啟示》這本書中所載的方法:~對自己的五蘊身心「念茲在茲念」、「念念分明」地觀照其生住易滅、緣起緣滅。 我如理思惟並觀照今天我的怒氣生起的因緣是緣起於那個老婦掛我電話的沒禮貌舉動,也就是我的耳根接觸到不可愛、不可意的外境聲塵,然後緣生出耳識,再經由五蘊中的「受」、「想」、「行」的功能而緣生出「我被冒犯」的「意識」【由意根與法塵相觸而緣生】。 當我如是如理思惟之後,我就像一個不相關的旁觀者一樣在一旁客觀地觀照這股「怒意」的緣起緣滅,我沒有去壓抑或操控這股「怒意」,我卻發現這股「怒意」並非一直維持不變,當它生起之後它會變化,時高時低,大概過了三十分鐘,我發現這股「怒意」開始趨於消退,最終由於我沒有再給這股「怒意」任何生長的養分,它終於消滅了。 於是乎,我領悟到,由於我不是阿羅漢或三果阿那含,這股「怒意」的生起在最初事件一開始發生的時候,當下的我並沒辦法令其不生,我無法掌控我當下的情緒反應,所以是「無我」;而當這股「怒意」生起之後又並非一成不變,所以「無常」;這股「怒意」令我的情緒不快樂,所以是「苦」;這股「怒意」是「瞋」,是雜染「不淨」。 我又發現,這股「怒意」從生起到消滅,這中間時間的長短端視於我的「意根」對這件事(「法塵」)的執著程度而定,也就是「執念」或「執取」的強弱,而「執念」或「執取」本身就是四聖諦的「苦聖諦」,造成「執念」或「執取」的緣起就是十二因緣的「愛」,也就是貪瞋癡。 本來我打算找別家的水電行,但後來,該水電行的老闆親自打來很客氣地跟我約時間,因為彼此合作很久了,都是老鄰居,所以這件事我很快便放下了。也就是說,這件小事,我真的讓它過去了... 佛經讀得再多,就算博通三藏,但倘若到頭來遇境而心仍隨之而轉,那麼腦中浩瀚如海般的佛學知識及理論也都不過是一種纏縛自己身心的藤葛,遇到考驗時還不是得交白卷?那又有何益呢? 我沒有興趣去研究甚麼佛教歷史及奧秘的佛學理論,我只知道《四念處》對我的生活及身心真的有非常實際的幫助,所以我只是一個「以身試法」的實踐者,如果,浩瀚如海的佛學知識及理論對我的人生與身心一點幫助也沒有,又或者根本無法驗證,那一切就等同於浪費時間,還遠不如去研讀醫學、法律、會計等世間學要來得實際,遠不如去遊山玩水、吃喝玩樂還比較有意義。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1〉 | |
![]() |
佛教的四無量心與外道的差異 本經與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46經、第54經等經文的內容相同。本篇經文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篇精文,本經的重點是佛陀闡釋佛教的四無量心與外道的四無量心在方法與結果上的不同之處。 本人比對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46經之後,特將本篇《雜阿含經》中的闕漏之處都在本篇譯文中給一併補上,使本篇的內容能更貼近並盡量還原如來的真實意,特此敘明。 佛陀非常鼓勵他的學生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古印度佛陀時代的許多外道修行人也都熱衷於四無量心的修持,換言之,四無量心的修持並非佛教的專利,早在世尊成佛以前的古印度就已經有許多瑜珈士在修行慈愛瑜珈,甚至如基督、天主教也都信奉上帝或耶穌的博愛,在大乘佛教裡也主張大慈大悲或大愛,以上這些都或多或少是四無量心的一種展現,然而它們彼此間究竟有什麼不同?對此問題我曾請教過很多高僧大德,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回答能令我滿意,直到閱讀本經,才赫然發現原來早在遠古佛陀時代就已經有人提出同樣的質疑,而佛陀在此也展現了遠優於其他宗教師的不共智慧,且讓我們一起以恭敬心來聆聽佛陀精采的開示。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七四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5/30農曆五月初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85.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0〉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第十章頭陀的修行/ 第一節森林大學 http://www.charity.idv.tw/p/p10-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9〉 | |
![]() |
止與觀的修行次序 本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四經第170篇《Yuganaddh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經文中「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都是指「止」,而「分別於法、量度」或「於法選擇、思量」則是指「觀」。 本經中阿難尊者歸納出「止」與「觀」的四種修行次序與關係,這四種方法都因人而異,每一個人的宿世因緣與波羅蜜都不同,並沒有非得要先修「止」才能修「觀」的道理與說法,「止」與「觀」之間孰先孰後,端視個人的因緣波羅蜜而定,而且都可成就阿羅漢果。 「止」與「觀」的次序有如下排列關係: 一、先修「止」後修「觀」:也就是先修定,後來才修觀智。比如說,佛陀時代有很多很了不起的外道五通仙人,他們都已臻禪定成就,都已經有雄厚穩固的禪定基礎,只是他們不知道四聖諦,可一旦他們善業成熟遇到佛陀或其他善知識,聽聞了正法之後,便能立即證悟而成阿羅漢道果。 二、先修「觀」後修「止」:也就是先修觀智,後來才補修禪定。 三、當心意被掉舉等五蓋給緊緊綁架時:這時,可以先調伏五蓋等障礙之後讓「心」入定,便能有所突破。 四、止觀雙運並行:止與觀融合雙運並行。「止」與「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我在網路上有看到某法師說不管是《雜阿含經》或巴利語佛經《相應部》在論述五根與五力時都如是記載「信根」(「信力」)→.....「慧根」(「慧力」),他說慧根是得「明 」的主要因緣,他覺得這些經文將慧根擺在最後似乎在邏輯(修行的次序)上怪怪的,與《三轉法輪經》的修行次第不符。 這位法師又說不管是《雜阿含經》或巴利語佛經《相應部》在論述「四神足」時也都如是記載「欲」→「勤」→「心」→「觀」的次第。這位法師提出的質疑是「觀」是得「明」的主要因緣,為什麼會被擺在修行次第的最後一項? 這一位法師還提到有非常多的經文都說「心解脫」、「慧解脫」,這一位法師質疑「慧解脫」就是得「明」,而「心解脫」是斷貪欲,「慧解脫」擺在「心解脫」之後不如法,他認為應該先「慧解脫」,也就是應該先有智慧的生起,才能斷貪欲.... 於是乎,這一位法師引用了另一位長老法師的見解,他自己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以上相關的經文(不論是北傳的《雜阿含經》或南傳的巴利語佛經)的出現都是因為部派佛教流行一套修行方法,也就是把無明放到最後斷除。換言之,他認為以上這些經文的修行次序都顛倒了,他認為這些經文的內容都是為了配合部派佛教的一種先修定、再修慧的思想而製造出的經文,他認為正確的修行應該是先斷無明(也就是初轉法輪),再斷貪欲(次轉法輪)... 我個人很敬重這一位法師的認真,是真的,我認為他對於經文的研究真的非常深入與用功,我自嘆弗如。但,我認為這一法師的說法本身也存在矛盾,我就事論事、依法論法,對事不對人,依法不依人,謹提出不同的意見如下,諸君請憑自己的智慧自行斟酌與判斷: 一、首先,不管是《雜阿含經》或巴利語佛經《相應部》在論述五根與五力時雖然都記載「信根」(「信力」)→.....「慧根」(「慧力」),但,我們並沒有看到佛陀或任何一位阿羅漢在任何一篇經文中說五根彼此間在修行上存在著先後次序的關係,也就是說佛陀或任何一位阿羅漢都並沒有在任何一篇經文中明確說一定先修信根,再修精進根,...依次最後才修慧根等等類此的說法。換言之,五根之間並不存在先後次序的邏輯關係,我們只有在《雜阿含經》第254經、《中阿含經》第123經、《增壹阿含經》第23品第3經、《摩訶僧祇律》、南傳巴利語佛經《增支部》6集55經中可以看到佛陀教導二十億耳比丘時曾明確說應平衡自己的五根,卻沒看到佛陀或任何一位阿羅漢教導我們一定要先修信根,最後才修慧根的說法,因此,這一位法師說慧根被擺在五根的最後就是指慧根應最後才修的說法,純屬他個人自己主觀的解釋,且於「法」無據。 二、其次,有關四神足的修行,也就是「欲」→「勤」→「心」→「觀」的次第,我們回頭來讀一下原經文《雜阿含經》第五百六十一篇,這一篇經文的緣起與重點是有一位外道修士質疑如果佛教的教義是主張斷貪愛,那麼努力修行是否也是另一種貪愛與執著?經文中的阿難尊者以四神足為喻說明四神足的「欲」就是八正道的「正志」,而非凡夫雜染(貪瞋癡)的那種「欲」。雖然,這一篇經文中阿難尊者的確有說到「欲」→「勤」→「心」→「觀」的次第,然而,我們再看一下本篇經文《雜阿含經》第560經 的內容,阿難尊者也明確歸納出「止」與「觀」的四種修行次序與關係,換言之,並沒有非得要先修「止」才能修「觀」的道理與說法,「止」與「觀」之間孰先孰後,端視個人的因緣波羅蜜而定,而且都可成就阿羅漢果。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阿難尊者在《雜阿含經》第五百六十一篇對那一位外道修士的開示,只是一種在當時應機與順應因緣對象的善巧而已。 三、再者,這一位法師又質疑「慧解脫」就是得「明」,而「心解脫」是斷貪欲,「慧解脫」擺在「心解脫」之後不如法....。我想這一點應該也是這一位法的誤解,雖然,在非常多經文中都提到「心解脫」、「慧解脫」,我們還是那句老話,佛陀或者任何一位阿羅漢都並沒有在任何一篇經文中明確說一定要先「心解脫」,然後才「慧解脫」。換言之,「心解脫」與「慧解脫」之間並沒有存在先後次序的必然邏輯關係。此外,還有一篇經文可以提出反證,我們可以參考《雜阿含經》第347經《須深盜法經》(巴利語聖典《相應部》第12經《Susimasuttaṃ》及《摩訶僧祇律》之《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六/第五跋渠等諸經文),佛陀在本經中明確說到「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也就是當善男子知「法住智」、見「法住智」【慧解脫】之後,接下來,他就會開始努力平靜自己的身心,專精禪修,遠離六根接觸六境時所緣生的我見、貪愛、染著的綑綁與繫縛,最後證得「心解脫」。佛陀在這一篇經文中便明明白白教導我們有的人的確可以先成就「慧解脫」,然後再成就「心解脫」,佛陀的聲聞弟子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四、最後,這一位法師認為以上這些經文的修行次序都顛倒了,他認為這些經文的內容都是為了配合部派佛教的一種先修定、再修慧的思想而製造出來的經文,他認為正確的修行應該是先斷無明(也就是初轉法輪),再斷貪欲(次轉法輪)...。我必須說,除非這一位法師還能提出其他更強而有力的實錘證據,不然,他的這種說法純屬他個人的臆測與主觀見解,而且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指控,雖然這一位法師沒有明講,但他言下之意似乎是影射有非常多的經文(不論是阿含經或巴利語佛經)被人竄改或偽造了。然而,我在聽這一位法師說法時也不止一次說到要得「明」(「慧解脫」)至少要有初禪或未到定的層次,如果我沒記錯或誤解,那麼這一位法師的這種說法不就跟他自己提出的上開質疑與論點【先得「明」(慧解脫),再斷「貪欲」(心解脫)】自相矛盾與自我打臉? 最後,我謹引用佛陀在南傳巴利語佛經《羯臘磨經》(《中阿含16經》之《伽藍經》)中對我們的教導與大家共勉之:「不可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根據羅輯就信以為真;不可以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常識、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這個沙門是我的導師』就信以為真。卡拉馬人啊,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這些事是有過失的,這些事會受智者譴責的,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傷害及痛苦之時』--你們便應該捨棄他們。 無論在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善的、是錯誤的、會受智者譴責的、若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事情。」 佛陀教導我們應秉持獨立思考態度,不盲從、不依賴、也不迷信權威、傳統、傳說、習慣、或大師的觀點,應憑著良心作理性判斷及仔細求證,追尋真理。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求證後,始能依法並奉行。 ∼《羯臘磨經》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560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0/13農曆九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5/23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40.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8〉 | |
![]() |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並延燒迄今已臻兩年多,台灣目前的疫情日益嚴峻。我也很擔心遠在美國森林頭陀僧團的諸比丘的健康與安危,因此寫信去問候戒寶尊者。
戒寶尊者回信說自新冠肺炎爆發迄今已兩年有餘,僧團中的比丘都非常安好,無人感染。
善哉
![]() ![]() ![]() ![]() ![]() 此外,戒寶尊者說上個星期天,又他替一位比丘正式授予比丘具足大戒,並附上授戒過程的照片如下,與大家分享
![]() ![]() ![]() ![]() ![]()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7〉 | |
![]() |
比丘不得與未受大戒之人共宿的例外 羅云,又譯為羅睺羅,是佛陀成佛以前尚為太子之時與太子妃耶輸陀羅的獨生子。 本條比丘戒律的緣起是尚為沙彌身分的羅云有一次為了打掃環境,到了黃昏才回到寢室。當時有許多遠來的比丘以為該禪屋沒人住,於是便落腳在羅云的房裡。 後來,諸比丘發現羅云回來,他們認為佛陀有制定戒律規定比丘不可與未受大戒者同宿,於是便將羅云給趕了出去。羅云為此居然忍耐惡臭屈身在廁所裡睡覺。到了半夜時分,廁所裡有一條毒蛇要攻擊螫咬羅云,佛陀以天眼通得知此事以後,先一步去拯救羅云,佛陀現身叫羅云從廁所裡出來,帶他回自己的寢室過夜。之後,佛陀便修改這一條比丘戒,規定未受具足戒的人可以和比丘最多同宿兩夜。 選譯自《四分律》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5/15農曆四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d/d11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6〉 | |
![]() |
比丘不得嚇人 佛陀時代僧團裡的比丘並非全是四雙八輩的聖者,其中的成員也是賢愚不等,甚至有人會做出裝鬼嚇佛陀這種超白目的愚蠢行為。 當時佛陀身邊的侍者還不是阿難,這件事被三十三天的諸神之王帝釋因陀羅知悉,帝釋因陀羅甚感詫異,故而問佛陀僧團裡怎麼會有這樣的比丘。佛陀對帝釋因陀龍解釋這類比丘雖然現下滑稽,但他將來必成解脫,是佛門中的龍象,所以不應輕視他,後來這一位比丘果然修成了阿羅漢。而有關這一位比丘的經文並不多,僅在《增壹阿含經》第四品第10經中有簡略的紀載,佛陀曾讚譽他是「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凶」,也就是說這一位比丘在成為阿羅漢以前是一位通曉星相陰陽且能占卜預知吉凶的高人。 然而裝鬼嚇佛陀這類愚蠢的行徑畢竟會遭人輕視與譏嫌,為維護僧伽的名譽及正法存續的因緣,同時避免在家人因毀謗僧伽而招致 下墮三惡道的惡報,故而制定這條戒律。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 喬正一譯於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5/15農曆四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d/d93.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5〉 | |
![]() |
《守護根門經》/消除情慾與性慾的方法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篇第127經的《婆羅墮若經》(《Bhāradvājasuttaṃ》)內容完全相同。本經是敘述被佛譽為天供第一的賓頭盧尊者為古印度的優填延那王解說如何正確消除情慾及性慾的方法。 古印度的優填延那王發現僧團中有諸多非常年輕的比丘,這些正值青春年華、血氣方剛的年輕比丘都很嚴謹持守梵行的離欲生活,但從他們的臉上卻一點都看不出壓抑難過或欲求不滿的樣子。不但如此,這些年輕的比丘有很多是以童子之身出家,根本未嚐過禁果滋味,但他們卻一點都沒有表現出身心不調或躁鬱難安的醜態,反而在行、住、坐、臥等四大行止上都呈現出莊嚴安詳、平靜喜樂的聖者威儀。 優填延那王非常不解,也很好奇,他很懷疑這些年輕比丘既未嚐過男女之歡,又怎麼能夠安於出家離欲的生活?其實,優填延那王誤會大了,重點並不在年輕比丘的年紀如何,也不在於他們是否有過性愛經驗,重點在於他們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確。 賓頭顱尊者為國王解釋,這些年輕比丘之所以能堅守梵行,是因為他們有正見、正念、正思惟、...乃至奉行八正道所致。賓頭顱尊者逐一解說:如果性慾較淺的比丘,可將異性看作是自己的姊妹、女兒或母親;如果還不行,就修持不淨觀;再不行,就以正智、正念守護六根門。 孔夫子說:「食、色,性也。」也就說,對世間凡夫俗子而言,飲食男女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複雜紊亂的性愛關係,便是煩惱與痛苦產生的淵藪。面對不適宜的對象,例如有夫之婦或有婦之夫、有固定女友的男子或有固定男友的女子、尚受監護的未成年男女…等等,一旦與之發生性愛關係,依佛法來說,便是自掘墳墓與地獄,有無窮無盡的後患。 其實,說穿了,情慾的產生都是緣自於「胡思亂想」,又稱「想入非非」或「顛倒妄想」,統稱之「無明」。本經是藉由以神通聞名的賓頭盧尊者與優填王之間的對話,指出消除情慾的方法就是矯正「顛倒妄想」,以「正見」、「正思惟」、及「正念」為前導,輔以「正業」、「正語」、「正命」及「正定」,達到「正志」(消除情慾)的目標。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一六五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8/29 修訂於西元2022/5/8農曆四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09.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4〉 | |
![]() |
《眾生經》 本經與《相應部》23、2經等經文的內容相同。本經是敘述佛陀的侍者羅陀比丘請教佛陀甚麼是「眾生」(有情)?佛回答說,對五蘊心生染著纏綿,這就叫「眾生」。而修行的正確方法是覺知正觀五蘊境界乃因緣假有的暫時身心現象,終將散壞,甚至消失,而修行的目的就是不去染著、癡纏這種無常不實的五蘊,斷除對五蘊的愛欲執著,只要對五蘊境界徹底沒了愛欲貪染之心,就能抵達苦的盡頭,也就是解脫。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22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4/30農曆三月三十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84.ht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