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690〉 | |
![]() |
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真人真事的冤案,對於佛教徒而言應有相當的警世意義。 冤案中的史蒂芬之所以被誣陷坐了十七年的冤獄,從佛教的角度去思維,必然是他過去宿世或多生以前的某世也曾陰險殘酷地誣陷迫害他人,讓他人也坐了冤獄。而他在彼世所犯下的惡業,必使他死後墜入地獄,長時間受苦無量,等地獄的惡業消失之後,轉世到人間,因宿世殘餘的惡業,使他一出生便成為心智有缺陷障礙的人,然後因宿世殘餘惡業的成熟與牽引,又使他倒楣遇上了影片中的女童被姦殺案,且竟然被只是出於好玩的4名未成年少女誣陷是性變態,以及因承受不了社會輿論壓力的法醫的偽證,基於以上種種惡因緣的聚合,致使他此生坐了17年的黑牢。 好在史蒂芬的宿世惡業終於消失,他的宿世其他善業終於成熟,讓他遇到了偵探貴人的襄助,又加上後來DNA比對技術的興起,才得以再審翻案,平反冤屈。只可惜,他的福報太薄,他雖獲得50萬歐元的冤獄賠償,他本想利用這筆錢帶母親環遊世界,卻不成想一年後竟病死,他的母親也因傷心過度而相繼死去。 佛陀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過去所造下的業,不論是善業或惡業,都像用力拋擲出去的回力鏢,一旦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必將重重回擊我們自身的五蘊身心,而不會掉落在外界的地、水、火、風等其他地方。 黑業有黑報,白業有白報,雜染業有雜染報,佛陀勸我們應捨離黑、雜兩種不淨業,專修純白淨業。 願以此共勉之,善哉🙏!善哉🙏! https://youtu.be/XN35Q045Tc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9〉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七章阿姜措傳奇/第四節:與各種老虎的相遇 http://www.charity.idv.tw/p/p7-4.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8〉 | |
![]() |
《四食經》 本經與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12及第63經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經堪稱為正法律中的瑰寶與精華,在末法的今日實屬稀有難得。 本篇經文中的「麤摶食」,指的就是我們平時的正常飲食,古印度人吃飯的習慣是以右手將米飯配合肉與菜,將其揉成一團菜飯以此進食。而「摶」與「團」同音同義,「麤」與「粗」也同音同意,「麤摶食」指的就是人間一團菜肉飯的正餐。在本經中,「麤摶食」的概念還有包含對五欲功德的貪愛與執著的意思。 可能會有法友覺得很奇怪,難道佛陀要我們都不吃東西嗎?佛陀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這裡指的是「中道」的「斷食法」,對出家人而言是指「日中一食」,對在家人而言是指八關齋戒中的「過午不食」,而不是那種極端自虐完全不進食的偏激斷食。 其實,世界各地宗教中也存在類似的斷食修練方法,比如道家的「辟穀」。什麼是「辟穀」?「辟榖」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其實就是古代養生法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於道家的《莊子·逍遙遊》篇,該篇文中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這是莊子提過的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除了道教,還有伊斯蘭教的齋月和基督教及天主教的禁食祈禱法。 在網路上有很多出家與在家的修行人透過影音來傳播佛法,這固然是一個值得鼓勵與令人欣慰的好現象,但,我們在聽聞這些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有一些人對經文的內容不求甚解,曲解了經文的意思,例如有某北傳的法師在講述四食的時候,誤解了「麤摶食」的意思,所以我們在吸收這些資訊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正見及慎思明辨。 至於「觸食」則是指對「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的執著;而「意思食」則是指精神方面的貪愛與渴求,也就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愛與執著;最後,「識食」是指六根接觸六塵緣生六識的貪愛與執著,也就是十二因緣中對「名色」、「受」、「愛」的貪愛與執著,也是對五蘊的貪愛與執取,因此又稱之為五蘊取或五取蘊。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三七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四年四月四日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1/11/19農曆十月十五月圓日(月偏食)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80.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7〉 | |
![]() |
《阿姜措的修行之道》―第七章阿姜措傳奇/第三節與毒蛇相遇 http://www.charity.idv.tw/p/p7-3.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6〉 | |
![]() |
僧團的第二次集結 可能有很多的法友是從國外的學者所撰寫的佛教歷史書籍才瞭解佛滅後僧團第二次集結的緣起及經過,然而外國的學者如果是一個凡夫,他所研究的資料如果也不正確,就難免參雜自己主觀的好惡與意見,那麼所得的資訊也就未必是歷史的真相。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大可不必將之奉為聖典圭臬,僅供參考就好,否則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大部分的人都有「近廟欺神」、「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或「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等類此媚外的心態,但我們不必捨近求遠,所謂眾裡尋「法」千百度,驀然回首,「法」卻早在燈火闌珊處久等著我們去發掘,其實我們的手邊早有非常詳盡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例如本篇的《四分律》等,卻都一直被我們自己束之高閣,且塵封已久,實在可惜。 本篇是《四分律》記載僧團的第二次集結的緣起及過程,內容非常地詳盡,僧團的第二次集結又稱七百結集,也通稱為毘舍離結集、毘舍離集結。差不多約佛涅槃百年後,因毘舍離有一派比丘認為原本戒律中的十件被認定為犯戒的事應該被放寬解釋成合法不犯戒,因為此舉在佛教的出家及在家眾之間引起極大的爭議,於是耶舍長老號召七百阿羅漢比丘在毗舍離城舉行結集,進行羯磨,由僧團來表決這十件事究竟是合法或非法。 本篇律文是記載佛教開始分裂及步向衰退的緣起,內容相當精采,值得細讀。文中跋闍子比丘所主張的十件非法非律事件,以及七百阿羅漢集結法毘尼的經過,在市面上許多探討佛教史的書籍皆記載誤,應以《四分律》的內容為準。本人翻譯完本篇律文後心裡非常地難過,看到佛般涅槃後才不過一百年的歲月,僧團裡就已有不肖比丘開始墮落,再對照今時的出家人,怎不令人欷噓?但願藉由本篇譯文能喚起出家及在家眾知慚知愧的良心。 本篇律文中一再出現「羯磨」一詞,什麼是「羯磨」?羯磨,是梵語karma的音譯,意譯是「業」,乃是授戒、說戒、懺罪,以及各種僧事的處理。羯磨是僧團的制度,在結夏安居,布薩誦戒之後舉行,類似於民主制度中的投票表決,負責舉行羯摩儀式的上座比丘稱為羯摩和尚。羯磨在佛教中也是僧團中的一種議事規則,舉凡授戒、說戒、懺悔,乃至各種僧團公共事條的處理所應遵行的一定程序,統稱為「羯磨」,故此詞意譯為「辦事」或「作事」,特此核先說明。 選譯自《四分律》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6/5/17 修訂於西元2021/11/12農曆十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g/gg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5〉 | |
![]() |
僧團的第一次集結(上)與(下) 可能有很多的法友是從國外的學者所撰寫的佛教歷史書籍才瞭解佛滅後僧團第一次集結的緣起及經過,然而外國的學者如果是一個凡夫,他所研究的資料如果也不正確,就難免參雜自己主觀的好惡與意見,那麼所得的資訊也就未必是歷史的真相。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大可不必將之奉為聖典圭臬,僅供參考就好,否則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大部分的人都有「近廟欺神」、「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或「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等類此媚外的心態,但其實我們的手邊早有非常詳盡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例如本篇的《四分律》等,卻都一直被我們自己束之高閣,且塵封已久,實在可惜。 本篇不但記載了僧團第一次集結的緣起與經過,還記錄了阿難尊者如何證得阿羅漢果的神奇經歷,此外,摩訶迦葉尊者最後對僧團說的話,也讓我們省思大乘的菩薩戒究竟是否為佛陀所制訂的戒律?是不是一種「戒禁取」呢? 有部分學者,因不甚用心,不深入專研,只因自己主觀偏好,或手邊資料不正確,竟毀謗:「除開雜阿含經,其餘經典皆不可信」等語,或稱:「法句經、本生經等等均非佛說,因佛在世時哪來那麼多時間說本生因緣?應該都是附和當時神話傳說。」等語,孰不知四阿含、法句經、本生經等等早已在五百大阿羅漢第一次集結時皆完成,只是訴諸文字是在百年之後。甚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法句經、本生經等,皆載有完全相同或類似的內容,證據資料繁多,不勝枚舉。由此可知,不論是研究世間學問,或出世正法,都應認真、用心,不確定的事,在沒有查證之前,萬不可主觀妄下斷語,自己貽笑大方事小,若犯下毀謗正法及助長他人邪見的惡業事大,吾人都應引以為鑑。 選譯節錄自《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喬正一修訂於西元2021/10/29農曆九月二十四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g/gg.htm http://www.charity.idv.tw/g/gg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4〉 | |
![]() |
辨別真假阿羅漢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148經、《別譯雜阿含經》第71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3經及第11經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偽君子,假道學,假聖人,不是只有今日才有的現象,在佛陀的時代一樣存在。甚至連本經的波斯匿王都曾因以貌取人而被外表所蒙蔽,認賊作父,本經是佛陀明白的指出如何判斷對方是否為聖人的標準,簡言之,即「觀其行、聽其言」,不要一下子就投入情感與信仰,以免悔之太晚,得不償失。 另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可能得豆,種豆也不可能得瓜。佛陀在本經中也說明想要以錯誤的修行方法求福、升天及解脫,便是「非因計因」,猶如緣木求魚,也就是所謂的「戒禁取」。由此正好可令吾等好好反思,如同本經中外道修行人的無益苦行並非轉生梵天之道,那麼吃素、念經、拜懺、念咒等這些宗教活動就真的是佛陀教我們斷除煩惱、解脫輪迴的正確修行方法嗎?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0品第9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10/21農曆九月十六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1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3〉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七章第二節《阿羅漢來說法》 http://www.charity.idv.tw/p/p7-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2〉 | |
![]() |
鑿山經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079經、《別譯雜阿含經》第18經、巴利語佛經《中部》第23經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中的主角少年迦葉比丘不是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迦葉一名在古印度其實很普遍。 本經中的天神下凡給少年迦葉比丘出了好幾道謎題,其目的就是要幫助少年比丘證阿羅漢果。然而,問題是為什麼這位天神要特別幫助少年迦葉而不幫別人?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位天神與少年迦葉有緣,他們彼此不但有緣,而且肯定有很深的善緣,比如他們的前世或多生多世以前便互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夫妻,又或者師生、好友等等,這一位天神肯定早已證果,可能證初果、或二果、或三果。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佛經中屢見不鮮,比如佛陀成佛以前還是太子的時候,淨居天的一位天神便下凡施展神通,當太子從四城門出遊之際為其變化出老、病、死、出家等四種現象,以此點化當時尚為菩薩的太子。 而據多篇佛經記載,這一位從淨居天下凡來幫助菩薩成佛的天神,與菩薩在多生多世以前就是摯友,在人壽平均兩萬年的迦葉佛時代,當時的菩薩為出身高貴的婆羅門,而天神在當時則是一名製陶器的陶師,當時的菩薩因自恃出身高貴,瞧不起迦葉佛,但因好友陶師的力邀與引薦,才得以結識迦葉佛,因此這一位陶師可謂是菩薩在成佛路上的修行「貴人」。 當時的陶師已證三果,死後轉升到淨居天,當今生的菩薩釋迦牟尼成佛之後,這一位天神依然頻頻下凡幫助佛陀,比如在僧團成立之初,當許多比丘各自向四方行腳弘法時,這一位天神便冥冥中幫助諸比丘在四事資具的供養上都不虞匱乏。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39品9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10/14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1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681〉 | |
![]() |
四念處的修行分享 文/喬正一 生活即道場,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與點點滴滴都是對修行的一種考驗。我想跟諸位分享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衝突事件,這一件事的因緣讓我加深了對世尊、正法及僧伽的信心。 某晚,我的親友打電話給我,他原本是想跟我商量一些事,但因為他喝了酒,開始發酒瘋,加上他本來就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對方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在電話中每兩三句便開始攻擊我,而且話越講越難聽,口無遮攔,句句都是十惡中典型的「惡口」。 我不是阿羅漢,我當然會生氣,而且氣到掛對方的電話,並且封鎖了他的LINE。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10多年前,當晚我肯定會氣到失眠,但是,讓我訝異的是,我只不過比平時的睡覺時間晚了兩個小時上床,我躺在床上,不到10分鐘便睡著了,而且一覺到天亮,睡得很好。 若換成以前的我,肯定會因前一晚的衝突氣到影響第二天的行程,但我對自己感到訝異的是我似乎並沒受甚麼影響,依然正常繼續我第二天的行程。 我開始觀照我自己的內心反應,我非常好奇我到底當下是處於一種甚麼樣的狀態?我還有沒有瞋怒?如果有,那麼瞋怒的心態(四念處身受心法的「心」)與因生氣而不愉快的情緒(四念處身受心法的「苦受」)背後的因緣到底是甚麼?我發現是我認為「我」受到了羞辱與攻擊才生氣,但這個「我」又在哪裡?我在我的身心裡裡外外都遍尋無著這個「我」,於是我發現有的只是生氣的情緒(苦受)、瞋怒的心態(心)及腦海中對瞋怒揮之不去的執念(法)而已。 接著,我如實客觀觀照心中的瞋怒,我發現它並不是一直恆常不變,它有生有滅、緣起緣滅,講得白話一點就是我並沒有一直處於憤怒的狀態,雖然一旦想起對方粗鄙的惡口而偶有瞋怒,可當我抽離自己去客觀觀察念頭中所抓取的惡口與瞋怒,我驚訝地發現瞋怒竟隨著正念與正知而緣滅。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絕沒有去壓抑心中的瞋怒,我只是以正知正念去如實觀照瞋怒的生滅而已,絕不去操控或壓抑它。 當然,可能還有一個特殊的因緣讓我沒這麼憤怒,那就是對方有嚴重的情緒障礙,這一點我其實很早就發現,也非常同情憐憫他。 我想起被佛譽為布施第一的在家女居士毘舍佉,曾因守城門的侍衛藉勢藉端對其勒索高額的稅金,令她憤怒不已,後來她經由世尊的開導,提起正知正念,才超然於對此事的執著,我決定以她為榜樣。 經此一事,讓我深刻地體悟到四念處的正知正念才是真正心遊於物外、心不隨境轉的解脫正道,也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平時「戒」與「定」的修持早已默默地轉化了我的五蘊身心,原來我的名色身心早已被四念處給淺移默化了,原來世尊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但這一些都必須直到在生活中遇到不可愛的逆境時才能知道成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