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very留言板| |版主主頁| |版主管理| |免費申請| |功能特色| |虛擬主機|  

祇樹給孤獨園林

歡迎光臨給孤獨園林。 請各位到此一遊的訪客切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也不可觸犯法律,否則後果請自負。 《吉祥經》有云:「適時論法義,此謂真吉祥」。希望大家善用留言板的功能,認真、理性、誠實的探討法義,增長彼此的智慧,此謂功德無量。

因為有瘋狂偏執的愚痴網友在留言板上作亂,因悲憫他(她)的惡行,不使他(她)增加惡業,故而不得已暫時關閉留言板,懇請愛護本網站的法友見諒,並繼續給予支持及鼓勵。

真正修行好的人一定心胸開闊,能尊重與包容不同的意見與觀點。

我們應該牢記佛陀教導我們應善護自己的身口意,而口業就包含了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現今的網路虛擬世界,大家都使用鍵盤,一樣是口業的呈現。

千萬不要逞一時口(筆)快、口(筆)無遮攔去傷別人,也不要以為躲在網路的虛擬世界就可以用鍵盤恣意去攻擊別人;如果我們放任口(筆)業去傷害別人,就一定會有看不見的小人在某一天從天涯海角的遠方,穿越網路,在今生,或來世,乃至生生世世,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攻擊或誹謗我們。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我們也曾經是別人看不見的小人,對別人也做過同樣的事。

願大家共勉之。


 

 



新增留言 | 搜尋留言


留言作者/內容〈680〉

論佛教對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看法

論佛教對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看法

文/喬正一

很多華人都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一句話,那麼,佛教對於這一句話的看法又如何呢?以下謹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不認同者,請尊重別人不同的見解,不喜勿噴。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持肯定或否定的看法都不周延,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在於我們對這一段話的概念與解釋到底是甚麼而定。

首先,我們必須慎思明辨,須先探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一句話的典故究竟出自何處?這一句話的原型語出自《易經》的「坤卦」的《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我曾因緣際會學習過《易經》,授課老師是台灣大學哲學系已退休的傅佩榮老師,後來我明白《易經》有三種版本,目前流行的版本稱作《周易》,也就是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時所撰寫出的曠世著作,其餘兩個版本據說都已佚失不可考。

《易經》的《文言》並不是《易經》的內容或本文,它只是對《易經》卦辭的一種解釋或註釋,而這些解釋或註釋都出自儒家。換言之,目前流行的《周易》版本參雜著很濃厚的儒家思想,而儒家並沒有業力因緣果報的觀念,他們對於《易經》卦辭的解釋很多來自於他們對政治的長期觀察及實際生活的經驗。

因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文言》對《易經》「坤卦」初爻的一種"儒家"學派的解釋,並不是《易經》本身的內容,若翻成白話後它的大意是:積德行善的人家一定興旺;多行不義的人家必招災殃。臣子殺害其國君,兒子殺害父親,這些逆倫慘劇都並非短時間形成,而是長期的弊端與惡行所累積的一種結果,只是沒能及早看出端倪罷了。簡言之,就是俗話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

由此可知,當初儒家學者在解釋《易經》的「坤卦」初爻時,他們真正的意思只是把他們對於戰國時代所觀察到的政治亂象,藉由《易經》的「坤卦」初爻來提出他們自己學派的解釋,換言之,如果從「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一個相對負面的角度來看,儒家學者只是想要表達「沉跼J疾」或「積久弊生」的概念。誠如前言所述,《文言》對《易經》坤卦的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自始就根本與佛教的業力因緣果報的概念兩不相干。

然而,曾幾何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一段話也不知何因緣竟被後人曲解成積善的人家必能福澤後代;積惡之家必禍延子孫。我記得就連教授《易經》的儒學大師傅佩榮老師在課堂上也公開駁斥這樣的見解,他說這擺明就是「父債子償」的封建概念,若每一個人去追溯自己的祖宗八代,又有誰敢拍胸脯保證自己的祖先從未幹過缺德的孽?若說現今社會上名利雙收、飛黃騰達的權貴都是因他們的祖先作過大陰德,這在事實與邏輯上根本都說不通。傅老師還認為這也是為何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能興起的原因,因為各人造業各人擔,這才合情合理,能為理性的普羅大眾所接受。

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佛教對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看法又是如何?若論儒家對《易經》的《坤卦》初爻的最初、最原始的解釋,這一點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儒家一開始就不是在闡述因果報應的思想,誠如上述所言,他們只是在表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概念。

如果是後人所曲解的那種「積善之家必能福澤後代;積惡之家必禍延子孫。」,這當然不為佛教所接受,因為這一點完全悖離「每一個眾生都是自己善惡業的繼承者」的佛教業力因果基本原則,佛教根本沒有「父債子還」的封建思想,絕對沒有那種父母或祖先造的孽,惡果報應在子女或後代的身上,我想這一點在有正見的佛教徒之間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但是,如果換另一個角度去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一段話,對於佛教而言就不一定不成立。如果,一對樂於積德行善的父母,他們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善行,且由衷隨喜並引以為榮,那麼父母的積德行善便與子女之間形成了共善業。又或者,子女承襲了父母樂善好施的優良習慣,並將其形塑為家族的一種優良傳統,讓後代子孫代代相傳,奉行不輟,如果是這兩種情況,那麼就不違反眾生是自己善惡業力的繼承者這一個概念。

因此,佛教對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看法到底如何?並不能草率的一概而論,就端視於你如何解釋這一段話的涵義而定。

以上。

joe21799   Hidden:   2021/10/9 下午 03:17:22 ()

留言作者/內容〈679〉

現世報真實案例的分享

現世報真實案例的分享

這是發生在台灣約莫十年前的一起真人真事的案例,這則案例上過地方新聞,發生的地點在台灣台中。
我有一位在台中地檢署當檢察官的好友,這一則案例就是他親手承辦的案件,我的這一位檢察官好友後來也因此案而篤信業力因果報應。

話說約十年前的某個夜晚,一位非常認真的少校軍官因加班到深夜10點,在將近午夜1點的時間才離開營區開車返家,卻萬萬沒想到那一晚竟是他的奪魂夜。

雖然當時已是深夜,路上已無行人及車輛行駛,但他還是很遵守交通規則,等候綠燈亮時才迴轉,可就在此時卻殺出一輛超速的車子,不但把這位上校的車子給撞爛,甚至還引起火災,而那一輛肇事的車子非但沒有停下來報警及叫救護車,還逕自逃逸離去,於是這一位少校便因傷勢過重不及逃出,就這樣活活被燒死在自己的車子裡,被發現時,屍體都已焦黑,難以辨認。

這一位少校留下了妻子、一位還在讀小學的女兒和已臻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警方憑監視器循線抓到嫌犯,原來當晚肇事逃逸的車上有五人,而駕駛是台中當地一家企業的富二代,車上其他的人都是這個富二代的酒肉朋友,有男有女,他們一行人原先在KTV飲酒狂歡,所以他們是酒駕肇事逃逸致人於死。

這一起案件照理說應該已經可以將兇嫌起訴,可是據我這一位檢察官好友所述,當時好像還缺少一項重要的關鍵證據,這一點讓他很頭疼。

可是神奇的事發生了,少校的遺孀因此事件而崩潰,為此而參加某心靈治療團體,在團體中她分享此事的悲痛,沒想到團體中的成員竟然有一位教瑜珈且罹癌的病友表示當時她人也在案發現場,她願意當目擊證人。於是,這一塊本來缺了角的拼圖終於給補齊了,我的好友依法起訴被告。

卻沒想到,被告表情冷漠,看起來沒有絲毫悔意,沒有向少校的遺孀認錯道歉,據說當時他的態度之惡劣,一度讓我的好友氣到拍桌子呵斥他,不過,這也只是對牛彈琴、狗吠火車而已。

被告花得起錢請得起最好的律師,律師給了他正確的建議,因為被告沒有前科,故建議他認罪賠錢爭取緩刑,律師的訴訟策略果然奏效,最後法官判被告緩刑。

韶光芢苒,歲月如梭,時光匆匆一下便流逝五年,被告在某天深夜獨自駕車返家,當他駛經當初五年前他犯下酒駕肇事逃逸的地點時,竟被一輛超速的車子給迎面衝撞,因為撞擊速度過於猛烈,被告當場死亡。

最駭人的是,撞死被告的人是他的表哥,而他的表哥竟然也是因為在KTV飲酒狂歡之後,酒駕返家,而且竟然就在當初被告酒駕肇事逃逸的地點撞死了被告。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的業,不論善或惡,都像用力向外拋擲出去的回力鏢一樣,一旦時機成熟,終將重重回擊我們自身的五蘊界處,而不會遺落在外界的地水火風等他處。被告在五年後同樣的肇事地點被他的表哥酒駕撞死,這真的只是一件單純的巧合嗎?還是一起現世報的現代啟示錄呢?相信諸法友心中自有一把尺。

joe21799   Hidden:   2021/10/9 上午 08:35:47 ()

留言作者/內容〈678〉

古仙人道跡經

古仙人道跡經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287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12經及第65經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佛教徒可能有聽過「古仙人道跡」這個佛教界的名詞,本篇經文就是佛陀解釋什麼是「古仙人道跡」。簡單講,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及「八正道」。這裡的「古仙人」指的不是外道仙人,而是對過去諸佛的一種統稱。

佛陀在本經也教導我們如何修內觀,佛陀告訴我們,當以正知正念逆(內)觀十二因緣的同時,以「四聖諦」的邏輯去找出「苦因」,例如:「執取」【執著、抓取、執念】由何而緣生?佛陀發現「愛」就是緣生「執取」的直接「苦因」。

佛陀又教導我們當以正知正念順(內)觀十二因緣,以「四聖諦」的邏輯去覺悟「苦滅」之樂。

最後,當循著過去諸佛所走過的「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等「古仙人道跡」來滅苦,體證解脫寂滅之樂。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8品第4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10/6農曆九月初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10.htm

joe21799   Hidden:   2021/10/6 下午 03:26:29 ()

留言作者/內容〈677〉

給孤獨長者之死/多聞第一的阿難比丘

給孤獨長者之死/多聞第一的阿難比丘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032經、《中阿含經》第28經、巴利語佛經《中部》第143經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篇是一篇非常珍貴經典的經文,主旨是敘述給孤獨長者臥病在床,即將撒手人寰。舍利弗與阿難兩位尊者得知後隨即前來探病,舍利弗尊者先為給孤獨長者開示《第一義空法經》的精髓,長者聽後因大受感動,淚流不止,原來給孤獨長者雖然大力護持佛教,然而卻未曾聽聞過如此珍貴殊勝之法。
給孤獨長者已臻初果,但臨終前才聽聞《第一義空法經》,由此可知,證初果之人不一定通曉三藏十二部經論,重點在於是否已破身見,是否已捨戒禁取,是否已臻四不壞信。
此外,阿難尊者又對給孤獨長者未曾聽聞《第一義空法經》這一件事做了補充說明,每一個聖弟子的修行及解脫因緣都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宿世波羅蜜不同。因此,有的人多聞,有的人樂於禪定,有的人沒有禪定卻因信心而解脫。
阿難尊者舉了兩位比丘當例子,一位是被佛譽為解空第一的耶輸提尊者,耶輸提尊者應該就是菩提尊者,在《增壹阿含經》第3卷中如是記載:「睄眭觼w,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須菩提尊者因修持地遍的業處而通達四禪八定,並因禪定的空樂因緣而臻解脫。
阿難尊者說的另一位比丘則是婆伽梨比丘。在《增壹阿含經》第19卷也詳實記載了這一位比丘的修行歷程,婆伽梨比丘因長年出家修行都沒有任何的果證,後來因宿世惡業成熟而病痛纏身,令他非常的苦惱,他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成就,又病痛纏身,還拖累其他比丘照顧自己,生不如死,因此他打算自殺一了百了,然而就在他舉刀架在脖子的那一刻千鈞一髮之際,他的宿世波羅蜜竟然成熟了,他成功觀照出五蘊的苦、集、滅,當下他已臻解脫,成為了阿羅漢,但他也因失血過多而身亡,當時天魔波旬在這一位比丘的屍首旁以神通四處觀察尋找他究竟轉生至何處卻都不可得,佛陀最後也讚譽這一位比丘為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不過,佛教絕對反對自殺,因為這一位比丘是一位波羅蜜極為特殊的特例,他不是因自殺的因緣而解脫,他是從病苦的因緣切入,進而成功觀照五蘊無我、無我所而獲解脫,因此請諸位法友千萬莫誤解本經,也絕不可仿效,否則後果自負。
最後,有關給孤獨長者死後轉生的天界有兩種版本,在南傳的巴利語佛經裡記載給孤獨長者死後轉生至欲界第四層的兜率陀天,在漢傳的佛經裡則有不同的記載,例如《雜寶藏經》記載給孤獨長者在興建給孤獨園林之初即發願來生要投生在欲界第四層的兜率陀天,但在本經中則記載給孤獨長者死後轉生至欲界第二層的三十三天。譯者個人認為當以兜率陀天的版本較為可採。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51經第8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9/29農曆八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09.htm

joe21799   Hidden:   2021/9/29 下午 05:23:42 ()

留言作者/內容〈676〉

沙門果經/增壹阿含經版/無根信第一的阿闍

沙門果經/增壹阿含經版/無根信第一的阿闍世王
本經與《長阿含經》第27經、《摩訶僧祇律》、巴利語佛經《長部》第2經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有興趣的法友可自行參照《長阿含經》版的《沙門果經》如下:
http://www.charity.idv.tw/o/o2.htm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經文,阿闍世王還是太子的時候,為了篡位,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這是一項天地不容的逆倫惡行,根據佛教的說法,這種惡行來世一定會墮入無間地獄,沒得商量。
阿闍世王登基後並不快樂,他非常的後悔,內心飽受罪惡感的啃噬,晝夜不得安寧。他極力尋求慰藉與救贖,卻不得其門而入,最後他經由善友耆婆名醫的引薦,認識了佛陀,如漫漫長夜裡看見了明燈,為他自己找到了生機。
阿闍世王的懺悔雖已減輕了殺父的惡業,但卻無法消滅,來世仍須親赴地獄走上一遭,所幸佛陀已預言當阿闍世王的地獄罪報滅盡時,將轉生至天界,且長達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及畜生,最後一生將轉生為人,出家修成辟支佛(見增壹阿含經),我們在此祝福阿闍世王能早日脫離地獄苦海,獲得解脫。
阿闍世王初見佛陀所提出的問題是:「這個世上到底有沒有現世報?」,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佛陀在本經中有非常精闢的解答。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3經第7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9/21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b/b52.htm

joe21799   Hidden:   2021/9/21 下午 03:25:13 ()

留言作者/內容〈675〉

波斯匿王的宿世惡業

波斯匿王的宿世惡業
本經文是敘述佛教的人間大護法波斯匿王讚頌佛陀的功德,以及晚年不幸被匿子篡位,流亡他國,最後因誤食有不乾淨的蘿蔔,感染霍亂,客死異鄉。
如本經中的阿闍世王的疑惑,波斯匿王供養佛僧及護持三寶不遺餘力,功德無量,照理應該有善終,怎麼會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
佛陀在本經中有提出清楚的解釋,本經再一次告訴我們,誠如佛陀一再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黑業有黑報,白業有白報,雜染業有雜染報。我們所造的業,不論善與惡,都像是用力拋擲出去的回力鏢一樣,一旦因緣成熟時,都將重重回擊自己的五蘊,而不會遺落在外界的地水火風等他處。而且回擊的力道程度,也將因我們造業的對象不同而有差異,例如當我們對佛陀、辟支佛、阿羅漢、僧團、父母等作微薄的供養,一粒小種子將因福田的養分,來日必將豐收纍纍的果實。
反之,若對道德、修行成就很高的人做出身口意的惡業,那怕只是一點言語或肢體上的不禮貌,都將無數倍的回擊傷到自己,猶如本經中的波斯匿王,因宿世對一尊辟支佛咒罵,由於對方是辟支佛,在無佛的時代屬於無上福田,因此這一項惡口業,將使波斯匿王的前生長時間墮入地獄受苦無量,當地獄的惡業消失之後,殘餘的惡業使他連續七世都死於非命,吾人不可不甚。

選譯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第8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9/14農曆八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74.htm

joe21799   Hidden:   2021/9/14 下午 05:46:42 ()

留言作者/內容〈674〉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七章第一節《天神來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七章第一節《天神來聽法》

內容暫譯,尚未校訂,若有瑕疵,請多包涵🙏

http://www.charity.idv.tw/p/p7-1.htm

joe21799   Hidden:   2021/9/7 上午 10:45:29 ()

留言作者/內容〈673〉

第一義空法經/增壹阿含經版

第一義空法經/增壹阿含經版

本經與《增壹阿含經》第51經第8篇及《雜阿含經》第335經《第一義空法經》的內容相同。可參閱以下經文:

http://www.charity.idv.tw/1/a13.htm

本篇經文的主旨是因緣法,而因緣法是佛法的核心,我們可以說,如果把因緣法給拿掉,正法將不復存在。什麼是「正見」?就是如實知緣起,也就是因緣法,若不解因緣法,就不可能破我見;我見不斷,就不可能證初果,那麼欲解脫生死輪迴,勢必遙遙無期。

我們從本經中還可以看到另一個重點,如來、辟支佛、阿羅漢等死後去了哪裡?佛陀在本經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六根及六識之所以產生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緣聚合而成,這就是『六入起時則起,不見其來處』的意思;同樣的,既是因緣聚合而生,則有生就必有滅,也就是緣起緣滅,是以當因緣變易、離散時,我們就不能說六根及六識去了那裡,這就是『六入滅時則滅,亦不見其滅處』的道理。總之,六根、六識的產生都是由眾因緣聚合而成,剎那變易不定,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六根及六識的實體存在。在緣起緣滅當中,只有假號法(因緣法)的生滅現象而已。

換言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如來因無明已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老病死滅則愁、憂、苦、惱等煩惱皆悉滅盡,這當中除了緣起緣滅的因緣法或『假號法』以外,別無其它的靈魂、真我、梵我、阿賴耶識、佛性或什麼『去後來先做主翁』等等東西的存在。因此,我們不能說如來、辟支佛、阿羅漢等聖者死後去了哪裡。這些已解脫的聖者都已徹底斷除貪瞋癡,都已徹底拔除了能導致生死輪迴的「根」,因此都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7經第7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9/5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07.htm

joe21799   Hidden:   2021/9/5 下午 12:55:25 ()

留言作者/內容〈672〉

《內正思惟經》

《內正思惟經》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259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經》第22及第122經《Sīlavantasuttaṃ》等諸經文的內容一樣。

很多佛教徒都知道欲證得初果的因緣有四個條件,分別是:一、親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內正思惟;四、法次法向。問題是,什麼是「內正思惟」?本經文中有非常詳盡的解答,簡單講,就是四聖諦思惟。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4經第1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8/29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05.htm

joe21799   Hidden:   2021/8/29 下午 02:30:25 ()

留言作者/內容〈671〉

《僧自恣經》/造偈第一的比丘

《僧自恣經》/造偈第一的比丘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212經、《別譯雜阿含經》第228經、《中阿含經》第121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8、7經《Pavāraṇāsuttaṃ》等諸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我們或許常看到或聽到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僧自恣」。本經文全篇就是在介紹什麼是「僧自恣」。所謂「僧自恣」是指比丘邀請所有其他的比丘來告誡或指謫自己所犯的戒律或其他任何身口意的過失行為,也就是由兩個比丘彼此倆倆就各自所見、所聞、所疑,坦率地指出對方的過失,以此相互砥礪改正。而今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了應景,故而特別選譯本經與諸君共享。

最後,本經的結尾有一位鵬耆舍尊者以偈語讚頌佛陀與僧伽,這一位鵬耆舍又名鹿頭尊者,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聰明絕頂又多才多藝的婆羅門,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通曉陰陽,能知過去未來,甚至單憑敲擊骨骸便能知悉死者往生何處,可以說是古印度當代的高人(奇人異士)。他又擅長作詩偈,在追隨佛陀出家並證得阿羅漢之後,他曾以優美的詩偈誦出解脫心得,也常以詩偈讚誦三寶,故有僧團中詩人的美譽。也因此,他被佛陀譽為聲聞弟子中造偈第一的比丘。有興趣了解這一位尊者傳奇事蹟的法友可自行參考下方連結的經文:
http://www.charity.idv.tw/b/b9.htm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2經第5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8/22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b/b51.htm

joe21799   Hidden:   2021/8/22 下午 03:46:52 ()

共有 1291 / 無限制 條留言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頁    搜尋:

累積人氣:92668


Tovery留言板提供一般大眾免費申請,這個留言板所有的貼文與內容皆與Tovery無直接或間接關係
若您發現這個留言板的使用者非法使用或濫用Tovery的服務,請至 進行檢舉與申訴
© 2023 Tover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