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723〉 | |
![]() |
以欲斷貪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51經第13《Chandasamādhisuttaṃ》及同經15篇《Uṇṇābhabrāhmaṇ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曾經有人質問過我,如果佛教的教義是主張斷貪愛,那麼努力修行是否也是另一種貪愛與執著呢?我想請問諸位法友,如果有人這麼質問你,你又該如何回答呢?如果,你一時答不上來,本經的內容內可以提供你最佳的解答。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在古印度佛陀時代也有人提出同樣的問題,具大智慧的阿難尊者在本經中也清楚解開了這個疑問了。 阿難尊者出家後隨侍佛陀二十多年,所聽聞過的教法比其他弟子多的多,加上他的記憶力超強,因此被佛陀被譽為多聞第一。在佛陀入滅之後的第一次集結經教,便是由他頌出經文,同時又因相貌俊秀出眾,個性溫和,故而在僧團中的人緣最好。 在緣起法中,因貪愛對五蘊所緣生的執著名為執取(五蘊取)。但既然貪愛與執著是當斷應斷的首要之務,那麼吾人又何必如此執意去修行?執意修行不也是一種執著嗎?正向解脫、趨向涅槃,不也是一種貪愛執著嗎? 這樣豈不是自我矛盾與打臉的作法?當時就有婆羅門對尊者阿難提出這個質疑,認為求取涅槃與世尊一向所說的斷貪愛執著互相矛盾。這個問題真的很好,尊者阿難以他清晰的思路,說出了「此欲非彼欲」,八正道中的正志並非貪欲,簡單的說,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四如意足」。 或許,當有人再問我們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對他們說明「執著」與「執念」的不同,便可將這個問題給解答得更清楚。 甚麼是「執著」?執著可以說是一種堅持,堅持在某件事情上,比如說堅持持戒清淨,堅持禪修行,堅持正向解脫、趨向涅槃。這是一種正面的堅持態度,這樣的執著並沒有錯,是一種八正道中的「正志」,是本經所認許的修行態度。 甚麼是「執念」?執念雖然也是一種堅持,但卻是堅持在比較負面的事情上,是一種貪瞋癡的雜染煩惱,是一種「癡求欲」。比如,沒有自知之明而不擇手段強求命(因緣業力)中不該有的名與利,強求不該有的愛情(畸戀),執意復仇,對逝去親友的濃烈不捨眷戀.... 「執念」是一種束縛,是一種綑綁,是一種自我凌虐的酷刑,它一口又一口蠶食鯨吞我們的理智與心胸。放不下「執念」,「執念」便會侵蝕我們內心的骨髓,像一把鋸子在我們的心智上來回反覆拉扯,直到我們崩潰,而握著鋸子不放的正是我們自己。 本經中,阿難尊者教導我們應以「執著」(正志)來斷除貪瞋癡等「執念」,當「執念」都已徹底斷除之後,「執著」(正志)也就該功成身退,都可以放下了,這或許就是《金剛經》中所云的:「(正)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五百六十一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2年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4/24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8.htm?fbclid=IwAR2jQai3v51nbruPd-ZT66s5fAe8V6KYanjGdpg3nvpK_AcwOGIW8nEG5aA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2〉 | |
![]() |
《鹽水喻經》 本經與巴利語佛經《Loṇakapall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世事無絕對,佛教的業力不是宿命論,在漫漫的生死輪迴中,仍不斷會有新的業力加入。而且,在諸多複雜的業力中,影響力有大小之分,且有其相對性。 惡業,成熟時,其果報也會有程度大小之別。在《鹽水喻經》中佛陀提到了有的人只因為造了一點小小的惡業,竟然在來生就下墮入地獄;但有的人,卻可以在今生中使這些小小的惡業先成熟,而不會在來生招至地獄這麼重的果報。 這其中的差別便在於此人在生時所造的惡業輕重與否,以及是否能精進修持身、口、意等善業,是否努力持戒,是否有禪修,是否聽聞正法增長正見與智慧,再加上壽命是否夠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可以讓他再悔過修善, 以上,就成了足以改變整體業力的有利關鍵密碼。 在《鹽水喻經》中,佛陀以鹽溶入水來作譬喻:當一兩把鹽溶入一杯水中時,水中鹽的濃度就很高,這杯水會鹹得喝不下口。但如果這一兩把鹽是丟入(恆)河中,那麼~~,在大量河水的稀釋下,根本就嚐不到鹽的鹹味。 鹽就代表著惡業,水則代表著善業,善惡業不會相互抵銷,但如果有大量的善業,無量的慈悲喜捨來稀釋惡業的力道,那麼,惡業的影響程度相對就會被改變,反之亦然。 所以,業力如果真的能夠被扭轉,那應該就是善、惡業的影響程度彼此相互消長。⋯⋯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經中有許多阿羅漢,甚至是佛陀,在生的時候遭遇許多危難。這些危難與挫折都是導因於他們前生多生以前的惡業所致。 或許有人會問:佛陀、辟支佛與諸阿羅漢的功德都非常的大,難道他們的善業不足以抑制過去惡業的成熟嗎? 是的,佛陀曾累積了四大阿僧祇劫的波羅蜜,天地間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可與之相比。但佛陀過去生累世中當凡夫的時候所造下的惡業,若以佛法的角度來看都非常的嚴重巨大,他們若不是誹謗過去的佛陀,就是誹謗或羞辱過去的辟支佛或阿羅漢,比如目犍連尊者,過去生曾殺害他的父親與母親…。這些的惡行都太過重大,令人髮指,嚴重到他的來生必須親自到地獄走一遭以外,其殘(剩)餘的惡業也必將在他轉世為人之後生生世世如影隨形伺機呈現,就算是到他最後一生也都難以消除。 此外,佛陀與阿羅漢都已解脫,他們留在世上的目的都是為了度化蒼生,所以他們都無懼於宿世的惡報成熟,他們都將順應因緣、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都會坦然接受其宿世已成熟的惡報。 業力的改變,必須從多積德行善開始著手。什麼是善行?簡單講,就是五戒十善。多多累積「信」、「施」、「戒」、「聞」、「慧」、「慚」、「愧」等七聖法財,如果能夠依法奉行,功德自然就能愈累積愈多,善業的影響勢力也就愈大,命運也就自然能因此發生正面的改變。 姑且就以某人生重病為例,雖說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苦。但有些重大傷病來得又急又猛,讓人沒時間心理準備,讓人措手不及, 而一般人的反應多半怨天尤人;但有的人卻平靜坦然接受。這其中的差別便在於有沒有正見,平時有無修八正道~~ 同樣是重病,同樣是宿世惡業的成熟,但很可能每個人接下來的遭遇也都不盡相同。 有的人雖有權有勢,想盡辦法靠關係找名醫,但結果大醫師竟然發生誤診。 有的人不靠關係,卻一直遇到貴人,遇到有醫德的好醫師,有耐心的護理師,精良的醫療設備,有效果的藥物等等...,結果,竟然快速痊癒。 以上這兩種極端的情況就是告訴我們:就算是惡業成熟,但自身所累積的無量慈悲喜捨的善業,就如同所累積的鉅額財富與龐大的權勢,在面對其過往的債主上門來討債時,可猶如九牛一毛般,能輕鬆地償還,自在地償還,坦然地償還,償還得沒煩也沒惱。 以下,我就以我自己創作的一首偈語做一個總結,與大家共勉之: 重大疾病來纏身,妙手神醫豈通神? 若非善業積得早,生死都教心如焚。 選譯自《中阿含經》業相應品《鹽喻經 》第一 喬正一白話譯於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4/16農曆三月十六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y1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1〉 | |
![]() |
《獅子吼經》 這一篇是我在7年前翻譯的經文,如今重拾閱讀,仍覺得醍醐灌頂、暮鼓晨鐘。 本經與巴利聖典《中部》第11經的《Cūḷasīhanādasuttaṃ》內容完全相同。本經的經名是《獅子吼經》,什麼是「獅子吼」?獅子又有萬獸之王之美稱,當獅子發出吼聲時,萬獸都將聞聲喪膽;佛教將正法律比喻成獅子吼,可令一切的天魔外道聞法喪膽。 本經的重點是:佛教主張修行人應對大師、對「法」、對具足戒德的僧伽與在家人有信心與恭敬,並愛敬同修;然而,外道也是一樣的主張,那麼佛教又有什麼地方比其他外道更優越? 佛陀在本經中指出:佛教與外道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不偏執於「常見」與「斷滅見」等兩種邊見,並能以四聖諦的邏輯洞悉四種執取(欲取、戒禁取、見取、我執取)的苦、集、滅、染著【味】、過患【患】、出離【出要】;正因如此,佛教的修行人才有可能斷除一切的煩惱,苦邊盡【解脫】,不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來生。 也因此,沙門四果【四雙八輩】只出現在如來的僧團中,不會出現在外道的修行團體裡。 Sādhu!Sādhu!Sādhu!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103經《獅子吼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8/31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八關齋戒日 分享於2022/4/9農曆三月初九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78.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20〉 | |
![]() |
如果祖先都已依其生前的善惡業各自轉生到相應的善惡趣中受其苦樂,那麼清明節對有正見與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意義又何在呢? 嗯..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自古以來,絕大部分非佛教徒的華人都囿於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人死必為鬼!」,他們深信那些死去的祖先們都聚在陰間繼續生前家人的關係。然而就佛教而言,除非是死後淪為鬼道眾生,而且是還必須是某一種特殊有福的鬼,且彼此間有共業還可以再續前生的緣,否則,夫妻(六親)本是同林鳥,可憐死後不相逢;男也空來女也空,黃泉(五趣、六道)路上不相逢。 可是,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個在家人,自當遵守世俗禮儀規範。清明節在東方華人世界裡有其「慎終追遠」的世俗人倫意義,我不該讓他人譏嫌佛教徒不懂孝道精神,使三寶名聲受損,因此我還是會在清明節之前(為了避免塞車擁擠)去掃墓。 https://tw.news.yahoo.com/%E7%A5%96%E5%85%88%E6%8A%95%E8%83%8E%E7%82%BA%E4%BD%95%E9%82%84%E6%8E%83%E5%A2%93-%E7%B6%B2%E6%90%96%E9%A0%AD%E6%8F%AD%E7%94%A8%E9%80%94-020558394.html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9〉 | |
![]() |
我在一個網站看到一位女背包客去印度旅遊時寫下的遊記,她遇見一位住在印度新德里高級住宅區的富豪,雖然他並不是佛教徒,但他卻奉行印度傳統的布施分享善行,每日力行幫助印度沒錢吃飯的窮人。 我在網站上看見這一位女背包客拍下這位印度富豪的一輛廂型車,車上掛著一塊大牌子,牌子上寫的話寓意深長,且發人深省。印度人就算不是佛教徒,他們也都普遍相信業力,這塊牌子上寫的內容與佛教的業力因緣果報的觀念很相應,我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If you love something, let it go. If it comes back to you, it is yours forever. If it doesn’t, then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yours. 中譯: 不管是人事物,如果你喜愛甚麼,請隨順因緣、順其自然,都不要執著。如果它命中注定是你的,就一定跑不掉;但如果它不該是你的,就算你機關算盡也將注定是一場空。 上面這一段智慧雋語,與我們耳熟能詳的下面這一段話很相應: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摘的果實不甜。 以此共勉之🙏🏻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8〉 | |
![]() |
《水梵志經》 本經與與《雜阿含經》第1185經、《別譯雜阿含經》第98經、《增壹阿含經》第13品第5經、巴利語佛經《中部》第7經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璧名老師在教授《正是時候讀莊子》這一門課時曾舉了一個例子,她說她在唸大學時有一個吃素的學妹,每一次看到蔡老師吃雞肉時總會酸她幾句。 有一回,蔡老師與這一位學妹走在路上,迎面走來一個男子。蔡老師忽然感到一股從她學妹身上所散發出的寒冷殺氣與敵意。當她們與這名男子擦身而過之後,蔡老師好奇地問她的學妹為什麼對剛才的那名男子如此橫眉豎眼?她的學妹解釋那名男子是她的前男友,因為他甩了她,她說當時她真想將前男友給碎屍萬段。 當時,蔡老師心裡OS:「咦?!妳不是吃素的嗎?怎麼心裡竟還如此怨毒呢?」 蔡老師接著解釋莊子也講「齋」,但莊子重視的是「心齋」,也就是心的乾淨,不留負面的情緒與雜質,而不是那些表面的儀式、祭祀、....甚至是吃素。 這一點,不就跟佛教的教義相應嗎?在《中阿含經》與巴利聖典《中部》的《七車喻經》中,富樓那尊者對舍利弗尊者提到了修行的次第,其中說到戒清淨才能使心清淨,也就是說持戒的目的就是令心清淨,消除五蓋,而不是去討價還價或那些枝微末節的表面戒相。 以上這些不都是佛教珍貴的教義嗎?但曾幾何時,這些「法寶」都到哪裡去了呢? 本篇重點與南傳上座部佛教《葷腥經》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容是敘述佛陀指正一位信奉吃素即修慈悲行的外道婆羅門,所謂肉食葷腥應是指內心齷齪垢穢不淨的二十一心結,而非肉食。吃素或以江水淨身等,不過是表面的宗教行為。如果,吃素是修行,那麼一切草食性動物,如牛羊馬兔等,應全部早已成佛作祖;倘若,河水能洗滌自身罪孽,那麼河中的魚蝦豈不早已生天成聖?是故,真正正確的淨化方式 與正道應該是「四念處」及「慈悲喜捨」。 選譯自《中阿含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2/4/1農曆三月初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38.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7〉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八章/《現代型的比丘》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的翻譯工程已正式邁入全書一半的進度。 誠願阿姜曼、阿姜摩訶布瓦、阿姜智勝及一切龍天護法善神護佑本書的翻譯及第二座法身舍利塔的興建工程能順利完成🙏🏻 http://www.charity.idv.tw/p/p8.htm?fbclid=IwAR1ttWWILx_8TMhn9QaPXVDlEVKguhsVYHGrkuZz-tWC-Wy4eSikjmS2b94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6〉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第八章/《現代型的比丘》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的翻譯工程已正式邁入一半的進度。 誠願阿姜曼、阿姜摩訶布瓦、阿姜智勝及一切龍天護法善神能護佑本書的翻譯及第二座法身舍利塔的興建工程能順利完成🙏🏻 http://www.charity.idv.tw/p/p8.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5〉 | |
![]() |
《除憂鬱經》 在某大醫院有一位很年輕的女志工,她在服務的時段裡像拼命三娘一般賣力奉獻,非常認真負責,兩年下來受惠於她的病患與家屬不計其數。然而,最近這一段時間卻不見她值班的身影,聽她的同事轉述,原來她的身心都出狀況,除了身體的疾病,她還有掛心理諮商的門診。因為兩年前,她的丈夫過世了,從此她便陷入極度嚴重的憂鬱,雖然她當志工服務期間生龍活虎,可一旦她回到家中,又再度陷入憂鬱的黑洞中。 我聽後由衷同情這一位年輕的女志工,也聯想到這一篇在14年前翻譯過的經文《除憂鬱經》,誠願本篇經文的真實語能幫助那一女志工及所有深受憂鬱所苦的眾生都能早日走出憂鬱的黑洞,迎向光明幸福的人生🙏🏻。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二八二)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2/13農曆大年除夕夜 修訂於西元2018/1/9農曆11月23日八關齋戒日 第二次修訂於西元2022/3/25農曆三月初一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14〉 | |
![]() |
我寫信向戒寶尊者請益兩個問題,一個是有關禪修方面的問題;另一個是有關業力的問題。尊者回信解答,我特地PO出來與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個問題:請問入定是"自然"並"突然"發生而非"刻意"為之的嗎? 1)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必須使心"客觀中立"與"平順",讓呼吸自然流動,並運用正念專注在所禪修的業處之上。當"心"準備好要入定時,它就會自然入定。你無法事先計畫或安排禪定該如何發生,且你也無法預知會不會發生。專注於禪修業處的心智力量便是使心入定的因緣。你無法期待或想像禪定會是這樣的境界或那樣的境界,一旦你這樣期待或想像,你將會失去專注而無法入定。你也無法強迫或勉強使禪定發生,唯有某些禪定功力高深的禪修者才能"任意"出入定自在。 第二個問題:我相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摘的果實不甜。然而,假設有人使用黑魔法、邪術、養小鬼、降頭、符咒、咒語、風水等等方術去強求他命中本不該有的某些福報,比如財富、名利、健康、權勢等等,又假設這些偏門的法術靈驗奏效,此人也果真如願以償,我想請問此人利用法術強求而來的歡樂是否等同於向他的來世"借貸"其他的福報?我的意思是,這是否等同是一種"債務"?且必將使此人在今生或來世使去其他的福報? 2)沒錯,這很可能就等同於是一種借貸而來的債務,必將使此人在今生或來世失去其它方面的幸福與福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