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440〉 | |
![]() |
《慈心蘊護經》 本經是我16年前翻譯的一篇經文,如今重新修訂並讀來,仍覺清涼無比,如暮鼓晨鐘。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69篇《Upasena-āsīvis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文大意是假如有人害怕蛇毒或者是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的災害等威脅,就應當慈憫一切的眾生,勤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害眾生性命,則不論身在何處,皆能平安、喜樂,不受他眾生的毒害。慈心能保護自身,修習慈心有無量的功德,簡略地說就有十一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害、火不害、盜賊不害、臨終時不會錯亂顛倒而能往生於清淨、光明、美麗、充滿喜樂的梵天。 在南傳佛教國家,也將此經文中的偈語編纂成巴利語經典吟誦,深受佛弟子的歡迎。 本經文的緣起,根據《一切有部毘奈耶》的記載,尊者優波先那在未出家證得阿羅漢以前,跟他的嫂嫂同住在一個屋子堙A他的兄長外出經商多年回家後,便起疑心,誤會叔嫂通姦,優波先那同他的兄長解釋,兄長卻先入為主的認定他們有不軌,優波先那迫於無奈只好離開。但他的兄長為報奪妻之恨,遠途追殺已離家的弟弟,不料途中卻反被獵人殺害,兄長臨終前誤會是弟弟害死他,因而更加深誤會及仇恨,發誓一定要報仇。兄長因仇恨及咒怨念,死後便轉世成為一條毒蛇,因前世的惡業力及惡願力,仍不斷找機會想咬死優波先那,牠每次都躲在門後趁機咬人,卻一連幾次意外反而死於優波先那無心之害,但,「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尊者優波先那被毒蛇咬死乃其難以避免之宿報,根據律部《一切有部毗尼奈耶》的記載,尊者的過去世的某世曾為一獵人,以毒箭射殺了一位辟支佛,因此重大惡業使其曾墮入地獄受盡無量苦,世世為人時皆死於毒難。因而有了以下這段經文的記載……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二百五十二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2002年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31.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9〉 | |
![]() |
《四聖諦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56經第21篇《Paṭhamakoṭigām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與本內容相同的經文,還有《雜阿含經》第403經的《波羅利弗村經》。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25品第1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4/29農曆3月14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75.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8〉 | |
![]() |
《波羅利弗村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56經第21篇《Paṭhamakoṭigām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與本內容相同的經文,還有《增壹阿含經》第25品第1經的《四聖諦經》。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403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4/29農曆3月14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25.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7〉 | |
![]() |
業力與選擇 生命的業力造就選擇! 生命的選擇造就業力! 已經有了生命就不必追究那一個先,找到第一因對解決生命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所以佛教解決生命問題就不再討論這第一因。 佛教把生命歸類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又分為六道: 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人。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三惡道只有受報的業力,沒有選擇的權力。它們不會種植也不會做生意買賣,連衣服都沒有! 天人太快樂了,也是業力所現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天衣無縫,一定合身;天天忙於玩樂。天女之美比林志玲漂亮一百倍以上,不必美容就自然美也是業力所現。所以天人也不必去做太多選擇。除了少數天人看到福報也會盡而選擇來再造善業。也有一時貪瞋發動戰爭惡業。 只有人類的業力善惡參半,所以才有機會選擇努力正派或投機取巧。 人類來地球是來考試的!選擇善行或去造惡的業力決定未來。 所以佛陀要我們每天都應該如此思維: 一、我是自己的業的主人。 二、我是自己的業的親人。 三、我是自己的業的繼承人。 四、我由自己的業産生。 五、我的業是我的歸侬處。 無論我造了什麼善業或惡業,我都是它的繼承人。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祝福大家多造善業,迎向光明。 南無佛 20180423 |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6〉 | |
![]() |
|
![]() ![]() |
|
![]() |
悄悄話 2018/4/22 下午 11:15:40 - 1樓 |
留言作者/內容〈435〉 | |
![]() |
《毘紐迦旃延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133篇《Verahaccāni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的主角優陀夷尊者,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曾是僧團中頭疼的麻煩人物,與其他五名同伴合稱為六比丘。在北傳的律部裡他的名字叫迦留陀夷,又名鄔陀夷;他與菩薩同為釋迦族人,且與菩薩同一天出生。他在證阿羅漢果之前,因不良習性在僧團中惹出許多麻煩,因此比丘戒律中許多戒律多因他而生,例如:他因皮膚黝黑,曾在晚上乞食時,孕婦以為看到鬼而受到驚嚇,導致小產,佛陀因此制定比丘過午之後便不得乞食的戒律;其它如僧殘法第一以下四戒、不定法二戒、捨墮法第五戒、單墮法第九以下八戒等等,都是因他而制定。 話雖如此,優陀夷還是有很多的優點,例如在他證果之後,發願度化一千名在家人,而且他也成功地做到了,因此佛陀在《增壹阿含經》中曾公開讚揚優陀夷尊者:「善能勸導福度人民第一者,所謂優陀夷比丘是。」也就是說,這位尊者在度化人民這一件事上,非常的有技巧。他的口才表達能力極佳,善於辭令,很有演說家的群眾魅力,因此當他在傳法時總能深深打動人心。 優陀夷尊者雖已證阿羅漢果,卻不能因此免除逃避其宿世惡業,他遭人陷害,被惡人所殺,且聖體被埋於糞堆之中。不過,佛教徒最後仍為他舉辦了隆重莊嚴的荼毗大典,他的舍利子還是被佛教徒恭敬地保存,並建塔收藏,受世人頂禮供養。 本經的內容應該是優陀夷尊者證阿羅漢果之後,發願度化一千名在家人的其中一段插曲。本經中優陀夷尊者對婆羅門尼解釋所謂的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皆由六根與六塵的接觸所生的六識等諸因緣而產生,正所謂「諸法因緣生」;而當六根、六塵、六識等缺一,所謂的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便無從而生(滅),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滅」,正如最穩固的桌腳就是三角架,如果缺其中任何一腳,這張桌子也就失去了意義。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253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4/22農曆3月初7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24.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4〉 | |
![]() |
《戒香經》 這篇經文是我在16年翻譯的經文,如今重新修訂編輯與讀來,仍倍覺清涼芳香,與大家分享。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2經、《增壹阿含經》第23品第5經、巴利聖典《增支部》第3經第80篇《Gandhajāt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戒香最香,遍諸方所,能除魔障,正向解脫。這篇佛說戒香經是選自雜阿含經第一千零七十三篇,淺顯易懂,與諸法友共勉。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千零七十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2年八關齋戒日 重新修訂於2018/4/16 http://www.charity.idv.tw/1/a32.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3〉 | |
![]() |
《摩訶迦旃延經》(一)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132經《Lohiccasuttaṃ》的經文內容完全相同。 摩訶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座下的十大上首弟子之一,因為他對於佛法的深義能解能學,也善於為人講解法義,因此被佛陀譽為諸聲聞弟子中「議論第一」。佛陀入滅後,他成為僧團中的一大支柱,常與外道辯論,弘法護教。 本經是摩訶迦旃延尊者解說什麼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什麼又是「守護根門」的意義。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255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4/14農曆2月29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23.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2〉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先跟各位法友說聲抱歉,因為《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的內容很龐大,光是第一章的內容就佔據非常多的篇幅,因此如果要等到全部翻譯完成才貼出來與大家分享,可能會拖上一段時間。為此,本人決定,以部分段落的部分暫先貼出來,然後陸續按進度翻到哪裡就貼到哪裡,以連載的方式發布,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此外,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以私訊方式留言提醒告知,歡迎不吝指正,大家共襄善舉。😁🙏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第一章/Kammaäähåna—業處 “Kammaṭṭhāna”一詞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對於修持解脫之道的頭陀比丘而言,它格外的重要。然而,kammaṭṭhāna 的真正意義可以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找到—不管是男人或女人,也不管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因為它與頭髮、身體的毛髮,或其餘類此的東西有關。 可能有的人不是那麼清楚“kammaṭṭhāna”或「頭陀行比丘」等字面上的完整意義,所以本書的內容只涉及與阿姜曼(尊者)的頭陀修行方法,除此之外的修行方法我都不精通,也沒經驗;除非曾接觸過,才可能稍有了解。然而,對於阿姜曼教導其弟子的方法,我則相當清楚,因為我的確曾親身見過、親耳聽過,也確曾實際修持過。 但寫這本書之前,我會先對kammaṭṭhāna這個字詞下一個定義,因為它是頭陀比丘實際修行的方法,也為了說明後面所提到的修行。 “kammaṭṭhāna”是佛教徒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彙,其公認的意義是:「業處,或稱為『工作的場所』(基本的修行法門)」。但這裡所指的「工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作,意思是斷(滅)除導致出生(十二因緣的存有)的因緣「滅苦、不生」;也因此,其具體意義是指斷(滅)除「未來有」、無明(kilesas)、貪愛(taṇhā),並徹底根除與摧毀潛伏在心中的隨眠煩惱(avijjā)。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從「苦」中解脫;也就是說,從「生」、「老」、「病」、「死」中解脫。因為這些都是將我們與生死輪迴連結的一座橋樑,眾生想要從其中解脫,實在不是一簡單的事。 這就是「工作」在這裡的特殊意義,就好比世上一般所從事的工作。而實踐此項工作所帶來的善果,就算在達到最終解脫的目標之前,都能使今生及來世幸福安樂。 因此,這些有志並努力從事修行的比丘就是一般人所稱的頭陀比丘,是所有佛教徒都發自內心尊敬的一種頭銜。 基本頭陀行從古印度佛陀時代起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並由出家時的阿闍黎(Upajjhāya)所教授,以正向及逆向的順序觀照構成身體的五個部分:“kesa — 頭髮; loma— 體毛; Nakhā —指甲; DaNtā — 牙齒; Taco — 皮膚” 。這些教授的內容都是提供給已出家之人用來禪修的一種對象,前後來回地觀照它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直到熟能生巧,對其中一項或全部五項都能完全清楚掌握。因為,這五項是所有男人或女人都很重要的身體部位。 但所謂的“kammaṭṭhāna”, 是任何特定或多種心識的心所有法【所緣,ārammaṇa】;並且根據文獻的記載,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查一下,應該有四十多種。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 ,都是為了讓那些有志禪修的人可以自行選擇一項或多項適合其個性的專注對象,因為每一個人的個性及特質(根器、波羅蜜)皆不同。這就好比各種不同的疾病,必須根據其不同的症狀開出不同的處方箋,才能對症下藥。 而其方法就是選取任何一個合適或適當的身體部位當作業處,不斷重複其名稱(parikamma–bhāvanā)。比如說,內心重複默念著: kesa(頭髮)… kesa(頭髮)… kesa(頭髮)… kesa(頭髮)..., 或loma(體毛)… loma(體毛)… loma(體毛)… loma(體毛)..., 如此保持正念相續不斷, 不要讓心念飄到其他的地方,同時專注於特定的禪修對象,不斷重複默念任何一項業處的名字,並且不要隨意換來換去—因為換來換去是不認真且心猿意馬的人才有的特質。應該以這種特定的方法持續下去,直到能真正體驗到其相應的結果;又或者在更換其他業處之前,必須真的知道原先的業處並不適合自己。 待續.......😆🙏 |
![]() ![]() |
留言作者/內容〈431〉 | |
![]() |
《富樓那尊者經》 這篇經文是我在12年前翻譯的經文,如今重新修訂並讀來,仍覺得如醍醐灌頂、暮鼓晨鐘。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88篇《Puṇṇ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富樓那尊者又名滿慈子尊者,富樓那尊者善於說法,他的演說能令人、天為之動容,使許多難於教化的輸盧那國人民歸信三寶,並在當地成立僧團,因此他於世尊諸大弟子中被譽為「說法第一」,從本篇經文中可窺知富樓那尊者的心是多麼的柔軟、慈悲,可以想見何以民風強悍的古印度輸盧那國人民會感動、懾服於尊者的慈心與智慧。 在《中阿含經的》的《七車喻經》(巴利聖典《中部》的《七車喻經》)中,記載了被佛譽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曾請教富樓那尊者關於修行解脫道的層次問題,而富樓那尊者則以七種接駁轉換的車程工具抵達目的地為比喻,解說「法次法向」的真諦。 善哉!🙏善哉!🙏至心頂禮富樓那尊者🙏。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三一一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8/4/8 http://www.charity.idv.tw/1/a122.ht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