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403〉 | |
![]() |
《世界一切經》 這是我在2002年翻譯的一篇經文,如今重新修訂並閱讀,仍覺得法喜充滿。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23篇《Sabb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篇經文是佛陀闡述什麼是「一切」(世間、世界),佛教對身心以外的虛玄形上哲學置而不論,因為一論便有爭執,容易各執一端而陷入詭辯戲論或邊見,徒增愚痴無明,且浪費生命。佛陀直接切入重點,挑明所謂的一切不外身心世界,就是十二入處,這篇經文也適足以表達出佛的十種名號中「世間解」的真實意義。 譯自《雜阿含經》第三百一十九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2年八關齋戒日 重新修訂於西元2018/1/30 http://www.charity.idv.tw/1/a29.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02〉 | |
![]() |
《黑牛與白牛喻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41經第4篇《結縛經》《Saṃyojan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一般凡夫俗子面對美色當前,會陷入意亂情迷的原因是心中的貪欲,而非對象,這也是「四聖諦」中的「集諦」,應當滅除。 據經典的記載,質多羅長者恭敬三寶,護持正法,並且智慧過人,知見正確,當生已證三果,勘稱是在家居士的表率,是以佛陀稱許他為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 選譯自《雜阿含經》「質多羅相應」第五百七十二篇 喬正一譯於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8/1/29 http://www.charity.idv.tw/1/a58.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401〉 | |
![]() |
高貴的布施 在《雜阿含經》第四十八卷第(一二八四)篇曾記載一則故事。 這件事是發生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中。 當時,佛陀住在該園中,正對著比丘們說法。 佛陀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拘薩羅城中有一位琴師,名字叫做『麤牛』。平時在拘薩羅城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彈琴賣藝維生。 有一次,這名琴師獨自來到了森林曠野休息,巧遇六名美麗絕倫的天女,自天上高廣的天宮中輕盈嫚妙地飄到琴師的面前,對著琴師說:『大叔啊,大叔。請您為我們彈奏樂曲吧!由我們幾個姊妹為你表演一齣精采的歌舞!』 琴師見到這幅奇景,訝異地問道:『你們是什麼人?怎麼會從天上飄下來?』 天女們回答:『大叔啊,您別害怕,請您先彈奏一曲,我們會在歌舞中回答你的問題。』 琴師便開始彈奏樂曲,六名天女也隨樂婆娑起舞。 六名天女中有一位自述道: 憶我前世為人,曾經作人奴婢; 惟我不盜不貪,努力工作持戒; 少欲知足節儉,量力救濟貧窮; 今我所居天宮,高聳虛空之中; 天色美如純金,百天女中第一; 我觀如此福德,回向求願最勝。 善哉~善哉~善哉~ 新聞這位年輕人在景氣不佳的大環境下,尚能堅定以自己微薄的收入與窮困之人分享,這是最美麗與珍貴的奉獻;猶如上面雜阿含經中的那位天女,相信他一定很快就會走出窮困,未來就像那位天女一樣快樂、自在、逍遙。 隨喜他的布施善行及善心,善哉~善哉~善哉~😁🙏 http://www.appledaily.com.tw/column/article/115/twapple/20180126/37914999/ |
![]() ![]() |
留言作者/內容〈400〉 | |
![]() |
《闡陀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22經第9篇《Channasutta》的內容完全一樣。 本經中的主角闡陀尊者是佛陀出家之前陪伴菩薩的隨侍,他也是偷偷協助菩薩半夜離開皇宮出家修行之人。可是他出家以後,卻常常仗勢自己是佛陀以前的隨侍,因此瞧不起人,也常得罪人,他飛揚跋扈的言行常遭人譏嫌,很多比丘的戒律就是因他而設,他也是僧團中的六個頑皮比丘之一。 在佛陀剛剛般無餘涅槃之際,他得悉這個消息,看到許多凡夫或初果、二果的比丘搥胸嚎啕大哭,竟口無遮攔說:「哎呀!哭甚麼啊?有甚麼好哭的?你們不要這樣好不好?!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現在已可從世尊那裡獲得解脫。他在世的時候常常限制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不行、那不行。現在他一死,我們今後愛怎樣就能怎樣,想不作什麼就不作什麼。」因為闡陀的這一番不得體的話,便是促使迦葉尊者集結僧團的因緣之一。 佛在世時,闡陀尊者因喜歡與人爭辯,常得理不饒人,因此與諸比丘不合。佛入滅前,阿難尊者曾請教佛陀該如何處置闡陀,佛陀便授以「默擯之!」的善巧方法,也就是「排擠」。這在團體心理學上的確是一招很有效的方法,可以給人很大的精神壓力,讓人反省為什麼自己不受歡迎。相信佛陀應該是預見到闡陀的開悟因緣,是需要阿難的引導與啟發。 闡陀對於三法印早已耳熟能詳,然何以無法開悟?問題就出在他害怕「無我」,不明「緣起」!因為如果真的是無我,那又是誰在修行呢?是誰在開悟?因為他不能明白緣起,所以他誤以為無我就是虛無或斷滅,相信這也是一般人的問題所在。 本經中所提到的「世間」二字,意指五蘊身心世界,佛陀所關切的是如何從五蘊身心世間導向解脫,對於身心以外的世界,無須浪費生命去探求,此有雜阿含「赤馬天子經」一文可資佐證。所以本經可以完整、周延地詮釋佛陀的另一個名號:世間解。也就是如實知世間集、世間滅。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二百六十二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8/1/24農曆12月初8之八關齋戒日 |
![]() ![]() ![]() |
留言作者/內容〈399〉 | |
![]() |
《六生喻經》--《增壹阿含經》版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171篇及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247篇《Chappāṇakopam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篇經文的內容如同之前的《雜阿含經》第1171篇。經文中佛陀說六根的本能會向外攀緣,對可愛的境界起貪愛,對不可意的境界抗拒或厭惡。由於六根的功能彼此不同,所以他們攀緣的境界也彼此相異,如眼只緣色,耳只緣聲,乃至意只緣法,各有各的境界。本經佛陀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以繩子比喻「正念」,以堅柱比喻「定下心錨」,教導比丘們應精進修習四念處,調伏六根,最後不論面對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終將能不起貪愛或瞋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記載了一則有關守門人的譬喻:「正如守門的人不會去盤查進城和出城的人,他不會去問進出城門的過客:『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的?你要往哪裡去?』守門人不會去注意已經走入城裡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會觀查正在通過城門的人。」《清淨道論》的這則譬喻或可為本經做最佳的註解,守護根門就是以正念專注【尋】於禪修的業處【伺】,不管這個業處是甚麼,保持正念相續、念念分明,即便在禪修的過程中妄念迭起紛飛,但那些虛幻的妄念都猶如進出城門的過客, 任其來來去去就好,不必理會,只管專注於正在通過城門的人;亦如揚起的灰塵終將塵埃落地。我們在正念觀照的過程中,或可發現或找出自己最執著的到底是甚麼? 最後,再次重申應平等恭敬尊重巴利聖典、阿含經,也應平等恭敬尊重阿含經中的一切四部阿含經文,因為有非常多相同內容的經文都各自散見於四阿含經中。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8品第8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1/24農曆12月初8之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72.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98〉 | |
![]() |
淨居天的護法神 色界最高的第四禪天有很多層天界,而且有聖者與凡夫各自居住的天界。證得佛教阿那含不還三果的聖者都分別住在第四禪天的五處天界,分別是:一、無煩天,無一切煩雜之處。二、無熱天,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現天,能現勝法之處。四、善見天,能見勝法之處。五、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在無煩天裡有一位已證阿那含三果的聖者,祂在《中阿含經》中的名字叫難提波羅,在巴利聖典中祂的名字是Ghaṭikāra,在其他版本的經典裡祂叫做護喜。 現在我要好好地介紹一下這位天神,因為這位天神可是佛教的一位大護法神,一般我們最常看到的佛教護法神不外乎四大天王、帝釋、大梵天王等等,當然還很多其他很有名的天龍八部,但在佛經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天神經常出沒的身影。 這位天神的前生與我們的世尊的前生在上一尊迦葉佛時代是摯友,當時的祂是一位製陶師,非常的孝順父母,為了奉養雙眼失明的父母而放棄出家修行的機會。雖然祂身為在家人,但祂還是很精進,在當生便已證得三果。 祂為了能讓當時的菩薩與迦葉佛見上一面,想方設法為當時的菩薩牽線。就算到了菩薩的最後一生,祂依然善盡其好友的義務守護菩薩,例如:菩薩還是太子的時候,祂為了菩薩於紆尊降貴下凡到人間,以神通變化出老、病、死等大苦的景象喚醒菩薩的善根。 又如當菩薩決定出家時,祂以神通幫助太子離開皇宮。 當世尊成佛之後,弟子人數開始迅速增加,在古印度的槃頭城中已達十六萬八千位大比丘;當時佛陀認為他們應該開始遊行,而且應該分開各自行動,不應兩人結伴同行。到了第六年,他們再回到城內集合,到時他再為大家說具足戒。 而這位天神立刻知悉佛陀的心意,就像是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麼短暫的瞬間,從淨居天中消失,瞬間移動,忽然出現在佛陀的面前,並對佛陀說承諾這段期間祂一定會暗中保護眾比丘,令大家在四事供養方面都無所缺乏,讓比丘們都能很順利得到供養。 甚至,祇桓太子毀約不賣園林,給孤獨長者本來欲打民事官司,而這天神擔心太子權貴的身分導致司法不公,於是化身為一位仲裁者來調解太子與長者的民事糾紛,說動太子出售園林給長者。 也就是說,這位天神在世尊成佛之後依然冥冥之中大力協助佛陀弘法並護持僧團。 後來,世尊在很多的場合都曾敘述過他與這位天神往昔深厚的因緣。 |
![]() ![]() ![]() |
|
![]() |
結善緣.得善友
2018/1/21 上午 08:38:05 - 1樓
|
留言作者/內容〈397〉 | |
![]() |
《六生喻經》 這是我在十五年前翻譯過的一篇經文,如經重新修訂並讀來,仍如暮鼓晨鐘。 本經與《增壹阿含經》第38品第8經、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247篇《Chappāṇakopam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六根的本能會向外攀緣,對可愛的境界起貪愛,對不可意的境界抗拒或厭惡。由於六根的功能彼此不同,所以他們攀緣的境界也彼此相異,如眼只緣色,耳只緣聲,乃至意只緣法,各有各的境界。本經佛陀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以繩子比喻「正念」,以堅柱比喻「定下心錨」,教導比丘們應精進修習四念處,調伏六根,最後不論面對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終將能不起貪愛或瞋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記載了一則有關守門人的譬喻:「正如守門的人不會去盤查進城和出城的人,他不會去問進出城門的過客:『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的?你要往哪裡去?』守門人不會去注意已經走入城裡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會觀查正在通過城門的人。」《清淨道論》的這則譬喻或可為本經做最佳的註解,守護根門就是以正念專注【尋】於禪修的業處【伺】,不管這個業處是甚麼,保持正念相續、念念分明,即便在禪修的過程中妄念迭起紛飛,但那些虛幻的妄念都猶如進出城門的過客,任其來來去去就好,不必理會,只管專注於正在通過城門的過客;亦如揚起的灰塵終將塵埃落地。我們在正念觀照的過程中,或可發現或找出自己最執著的到底是甚麼? 譯自《雜阿含經》第一一七一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8/1/14 http://www.charity.idv.tw/1/a114.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396〉 | |
![]() |
《六生喻經》 這是我在十五年前翻譯過的一篇經文,如經重新修訂並讀來,仍如暮鼓晨鐘。 本經與《增壹阿含經》第38品第8經、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247篇《Chappāṇakopam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六根的本能會向外攀緣,對可愛的境界起貪愛,對不可意的境界抗拒或厭惡。由於六根的功能彼此不同,所以他們攀緣的境界也彼此相異,如眼只緣色,耳只緣聲,乃至意只緣法,各有各的境界。本經佛陀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以繩子比喻「正念」,以堅柱比喻「定下心錨」,教導比丘們應精進修習四念處,調伏六根,最後不論面對可愛或不可愛的境界終將能不起貪愛或瞋恚。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記載了一則有關守門人的譬喻:「正如守門的人不會去盤查進城和出城的人,他不會去問進出城門的過客:『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的?你要往哪裡去?』守門人不會去注意已經走入城裡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會觀查正在通過城門的人。」《清淨道論》的這則譬喻或可為本經做最佳的註解,守護根門就是以正念專注【尋】於禪修的業處【伺】,不管這個業處是甚麼,保持正念相續、念念分明,即便在禪修的過程中妄念迭起紛飛,但那些虛幻的妄念都猶如進出城門的過客,只管任其來來去去,不必理會,只管專注於正在通過城門的過客;亦如揚起的灰塵終將塵埃落地。我們在正念觀照的過程中,或可發現或找出自己最執著的到底是甚麼? 譯自《雜阿含經》第一一七一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8/1/14 http://www.charity.idv.tw/1/a114.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395〉 | |
![]() |
|
![]() ![]() |
|
![]() |
悄悄話 2018/1/11 下午 01:23:28 - 1樓 |
留言作者/內容〈394〉 | |
![]() |
《除憂鬱經》 這是我在8年前翻譯的一篇經文,如今重新修訂並讀來,如覺得醍醐灌頂、暮鼓晨鐘。 本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5品第50經《那羅陀經》《Nārad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經的主角文荼王因愛妻深切,遭遇喪妻之痛令他不能自己;嗣經由那羅陀尊者的開導,打開心扉,走向陽光。但尊者的教導不僅可治癒喪妻之痛,舉凡失戀、遭遇情人劈腿背叛,夫妻外遇、生離死別等等傷痛煩惱,皆有不可思議的神奇療效,對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大福音,特選譯出來與所有人類及天神共享,願大家皆能因佛法而離苦得樂。 很多人都曾遇過情人變心、劈腿、背叛,或夫妻一方外遇,有的人因此罹患憂鬱症,甚至選擇了結生命。 這些人之所以走不出情關,是因為不能體悟「無常」的真理,也就是「變」這個字。 不論是快樂或悲傷,完全是因為這個字;富貴與貧賤,也完全是因為這個字;生與死仍是因為這個字;愛與不愛,還是逃不出這個字。不能接受這個字,下一秒開始也就不用活了。 我們檢視我們自己的身心,不也是瞬息萬變嗎?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可以愛一個人到地老天荒嗎?猶如每天吃一樣的菜色,一成不變,有誰能不煩膩呢?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尚且不能保證對別人的愛能天長地久,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我們海枯石爛? 許多失婚的婦女離婚後依然走不出陰影,如果婚姻的痛苦真的是來自對方,那麼既已離開痛苦之源,為何仍不快樂呢?其實,他們的不快樂是因根深蒂固地執著有一個「我」,就是這個「我見」與「我執」,不願意讓「曾經」成為「過去」,不甘心讓「過去」隨風而逝;就是這個「我」,恐懼未知,擔憂將來。 佛陀一再的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不離緣聚緣滅,任誰也無法掌控誰,除非是我們自己願意被「欲貪」所束縛。 曾有人遭逢事業低潮時,便去醫院的急診室走了一遭;當他看到那些正在受病苦折磨的人,就會覺得自己所受到的打擊或挫折根本就不算什麼,因為他發現原來這世上還有更多的人正在受折磨,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幸福太多了。是的,當我們面對不如意時,不妨想一想,好好盤算一下自己已擁有的幸福吧!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二八二)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2/13農曆大年除夕夜 修訂於西元2018/1/9農曆11月23日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2.ht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