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383〉 | |
![]() |
標準的在家居士 本篇是我在12年前翻譯的經文。現在拾來重新閱讀修訂,法喜仍不減當年,分享如下: 本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8經第25篇《摩訶男居士經》—《Mahānām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經中的主角摩訶男是古印度佛陀時代的一位優秀在家居士,據經籍記載他當生已證得阿那含果(三果)。在佛陀的晚年,琉璃王發兵攻打佛陀的祖國釋族,摩訶男居士是琉璃王的外公,他為了拯救同胞,便與琉璃王約定他要潛入水中,在浮出水面換氣之前的這一段時間琉璃王必須要讓釋族的人民逃難。於是,摩訶男沉入水底,他將頭髮綁在水中的石頭上,犧牲自己爭取時間,捨身拯救祖國的人民,他悲天憫人的義行被佛譽為在家弟子中「悲心第一」。 本經是摩訶男居士向佛陀請教在家人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算是一位標準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經裡明白地教示應具備信仰、持戒、佈施、聽聞正法、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等條件,才稱得上是標準的在家人。 在家人又該如何自利利他?佛陀在本經中也有詳盡的說明。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5/8/21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7/12/25農曆11月初8之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8.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82〉 | |
![]() |
在家人八法具足 我現在陸續重新修訂編輯以前翻譯過的一些經文。這一篇是我在13年前所翻譯的經文,如今重拾閱讀,箇中法喜仍不減當年,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本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8經第55篇《巫惹雅經》《Ujjay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篇經文是佛陀對在家人闡釋如何修行的具體八種正確方法,稱之為「在家人八法具足」,是佛陀告知在家人如何才能「現世安樂、後世安樂」的修行之道。這篇經文給我們在家人的啟示非常大,既然是在家人,就該做好在家人該盡的義務及本分。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九一篇 喬正一譯於西元二○○四年一月四日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6.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81〉 | |
![]() |
臨終的一念 這一篇是我在12年前所翻譯的經文,現在讀來,仍倍感喜悅。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55經第21、22篇《Paṭhamamahānām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我們從佛經裡可以看到,有的人因臨終前想起與情人的恩愛纏綿,死後竟成為低等的樹神;有人因生前被殘酷欺凌或遭背叛,懷著極大的怨恨發誓復仇,死前因咒怨而化生為厲鬼夜叉;也有人平生沒有做過甚麼大功德或大善事,臨終前竟因對佛陀生起恭敬的一念,死後竟也可以轉生為忉利天神。 因此,佛教認為,人在死前的最後一念,不論其善或惡,都將直接影響我們下一世投生的世界。因此,很多佛教徒都會擔憂臨終前的那一刻萬一把持不住而失去正念,會不會因此而墮入惡道? 本經中的主角摩訶男是古印度佛陀時代的一位優秀在家居士,據經籍記載他已證得阿那含果(三果)。在佛陀的晚年,琉璃王發兵攻打佛陀的祖國釋族,摩訶男居士沉入水底,將頭髮綁在水中的石頭上,爭取時間捨身拯救祖國的人民,因此被佛譽為在家弟子中「悲心第一」。但他在世時也曾擔心過這個問題,因此他前來問佛;佛陀告訴他,只要平時能憶念燻習三寶,按部就班認真修行,就不用擔心自己死後的去處。佛陀並以一棵平時傾斜生長的大樹為例子,解釋箇中的道理。 我們從這一篇經文中佛陀給予我們的啟示可知,臨終一念的善與惡,固然直接影響我們下一生;但,那是指一般沒有修行的凡夫以及不認真修行的人而言。如果是初果以上的修行人,已等於徹底閉塞了通往三惡途的大門,取得了通往人間天上、乃至解脫的通行證。 就算仍是一名凡夫,但只要有正見,認真依法奉行八正道,依照同類相應、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死後也一定會投生到善趣世界。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5/9/11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7.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80〉 | |
![]() |
《篋毒蛇喻經》 本經與《增壹阿含經》第31品第六經、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經第238篇《毒蛇喻經》(《Āsīvisopam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佛陀在世時,經常以各種巧妙的譬喻為眾弟子開示,因為佛陀認為唯有聰明智慧的人才能從中去領略其背後的法義。 「篋」,注音: ㄑㄧㄝˋ,就是指放東西的箱子。如:「籐篋」、「書篋」。因為本經中第一個譬喻就是以裝著四條毒蛇的箱子來比喻四大色身,因此名為《篋毒蛇喻經》。本經的內容是佛陀以各種譬喻來解釋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四流、十二因緣的「三愛」、八正道等正見。 本經同樣見諸於《增壹阿含經》,故而再次奉勸諸法友切勿隨惡知識的影響人云亦云,誣指《增壹阿含經》非佛說,糊里糊塗犯下「謗法」的惡業,令自己下墮惡道,乃至與未來佛或其他大善知識擦身而過,悔不當初。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172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7/12/11農曆10月24日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10.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79〉 | |
![]() |
建議版主: 貴網頁 的雜阿含選 從 《真實禪 與 強良禪》 到 《法鏡經》的背景顏色太深也太複雜 常會引起閱讀不便,是否可將 旁邊的淺色框 用來做背景, 深色複雜的背景做框。 若是您願意 這樣做 將功德無限 造福更多的閱讀者。 祝您 和您全家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
![]() ![]() ![]() |
|
![]() |
好的,謝謝您的建議,我會改過來。有些頁面的設計我都會逐一改過,謝謝
2017/12/8 上午 10:36:16 - 1樓
|
![]() |
感謝版主 迅速 回覆, 再追加 一事請求... 若是可以 請把字體 也放大一點。 功德無量 感謝感恩 祝 您 健康愉快 2017/12/9 下午 02:47:40 - 2樓
|
留言作者/內容〈378〉 | |
![]() |
《守護根門經》--消除情慾正確的方法 這篇經文是我9年前翻譯的一篇經文,現在讀來仍倍感清涼,法喜充滿,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5篇第127經的《婆羅墮若經》(《Bhāradvājasuttaṃ》)內容完全相同。本經是敘述被佛譽為天供第一的賓頭盧尊者為古印度的優填延那王解說如何正確消除情慾及性慾的方法。 古印度的優填延那王發現僧團中有諸多非常年輕的比丘,這些正值青春年華、血氣方剛的年輕比丘都很嚴謹持守梵行的離欲生活,但從他們的臉上卻一點也看不出壓抑難過或欲求不滿的樣子。不但如此,這些年輕的比丘有很多是以童子之身出家,根本未嚐過禁果滋味,但他們卻一點都沒有表現出身心不調或躁鬱難安的醜態,反而在行、住、坐、臥等四大行止上都呈現出莊嚴安詳、平靜喜樂的聖者威儀。 優填延那王非常不解,也很好奇,他很懷疑這些年輕比丘既未嚐過男女之歡,又怎麼能夠安於出家離欲的生活?其實,優填延那王誤會大了,重點並不在年輕比丘的年紀如何,也不在於他們是否有過性愛經驗,重點在於他們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確。 賓頭顱尊者為國王解釋,這些年輕比丘之所以能堅守梵行,是因為他們有正見、正念、正思惟、...乃至奉行八正道所致。賓頭顱尊者逐一解說:如果性慾較淺的比丘,可將異性看作是自己的姊妹、女兒或母親;如果還不行,就修持不淨觀;再不行,就守護根門。 孔夫子說:「食、色,性也。」也就說,對世間凡夫俗子而言,飲食男女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複雜紊亂的性愛關係,便是煩惱與痛苦產生的淵藪。面對不適宜的對象,例如有夫之婦(有婦之夫)、有固定女友的男子(有固定男友的女子)、尚受監護的未成年男女…等等,一旦與之發生性愛關係,依佛法來說,便是自掘墳墓與地獄,有無窮無盡的後患。 其實,說穿了,情慾的產生都是緣自於「胡思亂想」,又稱「想入非非」或「顛倒妄想」,統稱之「無明」。本經是藉由以神通聞名的賓頭盧尊者與優填王之間的對話,指出消除情慾的方法就是矯正「顛倒妄想」,以「正見」、「正思惟」、及「正念」為前導,輔以「正業」、「正語」、「正命」及「正定」,達到「正志」(消除情慾)的目標。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一六五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8/29 http://www.charity.idv.tw/1/a109.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77〉 | |
![]() |
《天眼通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增支部》第8經第64篇《伽耶山頂經》(《Gayāsīs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經對於禪修而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篇經文,內容是世尊成佛之前在森林中禪修時證得天眼通的「次第」(順序、進展)。另外,根據《阿姜曼正傳》的記載,阿姜曼以其天眼觀察遊歷諸天界並與天神溝通的情形與本經文的內容相符。 從本經文可知,證得天眼通的歷程是在禪境中先出現「光明」的禪相,然後在光明中看見具體的形象,接著該形象愈來愈清楚;如果禪修者是與天神溝通,這個形象就會現出天神的形貌….。總之,本篇經文是禪修者在禪修時很值得參考的一篇經文。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73經《天眼通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7/12/3農曆十月十六日(超級月亮日)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88.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76〉 | |
![]() |
《三十喻經》 本篇經文是佛陀對舍利弗尊者說的法,佛陀在本經中以三十種與皇家貴族有關的事物來比喻比丘與比丘尼的修行方法;其中提到了「戒德」、「四禪八定」、「觀智」、「正念」、「善知識」、「慚愧」、「喜」、「法味」、「念天」、「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止觀」、「八正道」、「解脫心」等等等….。 本篇經文極其難得珍貴,懇請諸法友仔細品讀。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69經之《三十喻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7/11/25農曆十月初八之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87.htm |
![]() ![]() |
留言作者/內容〈375〉 | |
![]() |
分享一個我親眼所見的事情。 我親眼見過不少榮總志工伯伯與阿姨,他(她)們在榮總服務估計2、30年,且已屆8、90高齡,可都氣色良好,精神飽滿,體力充沛,中氣十足,喜樂正面,可到處走動服務病人。若不是我親眼所見,簡直不敢置信。 正應驗善有善報,他們對病人的慈悲貢獻,在他們今生都已見到初步的回饋(現世花報),來生、乃至世世生生的福樂果報一定更加不可思議。 佛陀於經、律典籍中有云:「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或是「惡」,終將返還至自身五蘊界處,不會遺落在外界地、水、火、風等他處。 善哉~善哉😁🙏 |
![]() ![]() |
留言作者/內容〈374〉 | |
![]() |
|
![]() ![]() |
|
![]() |
悄悄話 2017/11/20 下午 09:22:09 - 1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