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very留言板| |版主主頁| |版主管理| |免費申請| |功能特色| |虛擬主機|  

祇樹給孤獨園林

歡迎光臨給孤獨園林。 請各位到此一遊的訪客切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也不可觸犯法律,否則後果請自負。 《吉祥經》有云:「適時論法義,此謂真吉祥」。希望大家善用留言板的功能,認真、理性、誠實的探討法義,增長彼此的智慧,此謂功德無量。

因為有瘋狂偏執的愚痴網友在留言板上作亂,因悲憫他(她)的惡行,不使他(她)增加惡業,故而不得已暫時關閉留言板,懇請愛護本網站的法友見諒,並繼續給予支持及鼓勵。

真正修行好的人一定心胸開闊,能尊重與包容不同的意見與觀點。

我們應該牢記佛陀教導我們應善護自己的身口意,而口業就包含了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現今的網路虛擬世界,大家都使用鍵盤,一樣是口業的呈現。

千萬不要逞一時口(筆)快、口(筆)無遮攔去傷別人,也不要以為躲在網路的虛擬世界就可以用鍵盤恣意去攻擊別人;如果我們放任口(筆)業去傷害別人,就一定會有看不見的小人在某一天從天涯海角的遠方,穿越網路,在今生,或來世,乃至生生世世,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攻擊或誹謗我們。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我們也曾經是別人看不見的小人,對別人也做過同樣的事。

願大家共勉之。


 

 



新增留言 | 搜尋留言


留言作者/內容〈569〉

《止息經》

《止息經》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36經第11篇《Rahogatasuttaṃ》(《止息經》)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是最最最…尊貴的一篇經文,殊勝難得,稀有難得,異常珍貴,世間的財寶無法衡量估算其價值。

佛陀在本經中給予我們非常多修行上寶貴的正見與啟示如下:

一、諸受是苦:
(一) 感受有三種,有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既然如此,為什麼佛陀又說「諸受是苦」?這是很多佛教徒的疑惑,更是非佛教徒及外道對佛法的誤解。難道佛教是悲觀主義?當然不是,佛教是「實觀」,也就是客觀、忠實地反映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就說什麼,絕不添油加醋。
(二) 談到「諸受是苦」就必須先談什麼是「諸行是苦」。所謂「諸行」就是一切因緣聚合、有條件所構成的現象(人、事、物、關係、感受、感情、思慮、心態、境界…),簡言之就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無常與不持久的,都是會變換的,都是會消滅的,都不是永恆不變的,既然如此,那麼即便是樂受也就不是永恆的,欲界紅塵中的財富、名利、情愛、權勢等所帶來的樂受,都勢將如掌中沙一般從指縫間流逝,怎麼留也留不住。既然連樂受都終將會變換與消失,所以佛陀才說「諸受是苦」。
(三) 即便連四禪八定中所生的禪悅與定境也是無常、苦,因為四禪八定並不是佛教的專利,仍屬於世間的有為法,是因緣的聚合、有條件形成的精神境界,一旦因緣變易,條件改變了,禪悅與定境仍將隨之改變與退失,因此四禪八定中所生的禪悅與定境自然也是苦。

二、有捨有得:
(一) 佛陀在本經中也詳細地闡述了四禪八定的各種特徵。禪定的歷程是逐步放下各種層次的粗重煩惱,讓心念逐步昇華的歷程,如果要進階到更高層次的禪定,就必然要放下、捨離前一層次的禪定境界(初禪的尋、伺,二禪喜心,甚至連呼吸等等),才不會成為提升禪定層次的障礙。
(二) 誠如馬來西亞的慧光尊者所說,佛教的修行重點不在「得」,而是在「捨」,善哉斯言,真是一針見血。即便連「道」、「果」、「涅槃」,都不是真的有一種什麼東西或境界可以獲得,佛教的修行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消去法,也就是在每個階段中逐步將各種邪見、執著、粗細煩惱都一一消除所體驗到的成就。
(三) 禪定層次愈高,感受就愈輕安與安樂,每提升一個層次的禪定境界,自會發現前一層次的禪定境界比較粗淺。而佛教的修行人以證得涅槃為目標,因此相較之下一切諸受自然都是苦。

三、淫欲障道:
(一) 雖然佛陀並沒有在本經中直接提到淫欲障道這個觀念,但我們可以從本經中看到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不離欲、惡、不善法,絕不可能入初禪,換言之,不離五欲而修「止」與「觀」,想要證得禪定無異緣木求魚,不如去休閒或睡覺,不必浪費時間。
(二) 由此可知,男女雙修絕非佛陀所教授的正法,因為它與初禪的前提條件「離五欲」完全背道而馳,不管在雙修中所體驗到的樂受有多麼奇妙,可以百分百肯定它連初禪的喜樂都不是。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474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2/4農曆十一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43.htm

  Hidden:   2019/12/4 下午 02:58:06 ()

留言作者/內容〈568〉

《鞞摩那修經》

《鞞摩那修經》

本經與巴利語聖典《中部》第80經《Vekhanasasuttaṃ》的內容完全一樣。

經中的主角鞞摩那修偏執又主觀的認為琉璃明珠發出的光澤是世上最明亮的光澤,佛陀便點破他的矛盾與盲點,讓他明白天外有天、世事無絕對的道理,世間法都是相對的,不出因緣生滅的定律。

此外,經中的主角鞞摩那修雖然是一個外道,然而他有大善根,當他聽聞佛陀對他的開示之後,波羅蜜成熟,當下便證初果,隨後加入僧團出家當比丘,經過一番修行,證得了阿羅漢。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209經《鞞摩那修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1/26農曆十一月初一月黑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95.htm

  Hidden:   2019/11/26 下午 01:20:57 ()

留言作者/內容〈567〉

從非親里比丘尼處取衣

從非親里比丘尼處取衣

本篇《律部》的經文內容是比丘戒律中的其中一條,這條戒律產生的來龍去脈都在這篇經文中。
本篇的盜賊首領供養豬肉給神通第一的蓮華色比丘尼,而蓮華色接受之後又轉供養給諸上座長老,由此可知,佛陀與僧眾並沒有吃素。

選譯自《四分律》第6卷三十捨墮法之一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1/19農曆十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b/b45.htm

  Hidden:   2019/11/19 下午 12:16:37 ()

留言作者/內容〈566〉

《阿姜曼的修正之道》

《阿姜曼的修正之道》

《阿姜曼的修正之道》開張囉~~!!之前因為《阿姜曼的正傳》第2版(再版)的修訂與出版,所以《阿姜曼的修正之道》延到今天重新開張。

感謝釋傳法師父以其淵博的佛學知識替本書第一章作了修訂,功德無量。

《阿姜曼的修正之道》將陸續刊登,請大家多多支持。

第一章/業處
http://www.charity.idv.tw/p/p1.htm
第二章/鍛鍊心
http://www.charity.idv.tw/p/p2.htm
第三章/白衣居士
http://www.charity.idv.tw/p/p3.htm

  Hidden:   2019/11/11 下午 09:52:09 ()

留言作者/內容〈565〉

《例經》—解脫之道的地圖

《例經》—解脫之道的地圖

    通往涅槃這個目的地的道路就稱作解脫之道,本經是佛陀描繪出解脫之道的地圖,可以說是將修持解脫之道的方法做一個總整理,極其珍貴。

    本經的重點是佛陀告訴我們,欲斷除十二因緣的任何一個環節(從無明…乃至老死),就應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十遍處」、「十無學法」。

    本經中從「四念處」…到「八正道」,除了「四禪」,合計就是「三十七菩提分」,而本經則多出了「四禪」、「十遍處」及「十無學法」這三項。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222經《例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1/11農曆十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94.htm

 

  Hidden:   2019/11/11 下午 12:51:51 ()

留言作者/內容〈564〉

《斗篷經》

《斗篷經》

    本經與巴利語聖典《中部》第88經《斗篷經》(《Bāhitika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的重點是阿難尊者對波斯匿王解釋如來十力中的第一項「處」、「非處」智力的特質,也就是對於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做的都非常清楚;什麼行為會遭致苦果、什麼行為不會遭致苦果都完全知道;對於什麼是應斷除捨離或不應斷除捨離的都知道;什麼是應成就或不應成就的也都清楚;因此之故,本應該做的不做去做,於是因正見而本該受樂果而承受,不該受苦果的不會承受苦果;接著,該斷除捨離的行為便斷捨,不該斷除捨離的不斷除;然後,可成就的一切便成就,不可成就的一切便不成就。

    本經一開頭波斯匿王之所以問阿難尊者如來可曾做出任何被沙門、梵志所憎惡或譴責的行為,這有它特殊的時空背景因緣,這是因為當時某些愚痴無智的外道因嫉妒世尊獲得豐厚的供養,於是惡意捏造並散播女遊行者孫陀利女與世尊有染的謠言,然後再謀殺孫陀利,嫁禍給佛陀及其弟子,以此中傷僧團的名譽。因此事件之故,波斯匿王才會問阿難尊者這個問題(註:參照《Sundarivatthusmiṃ》,小部《自說經》第38經/《法句經》第306偈)。而阿難尊者的回答之所以特別強調「聰明智慧的沙門及梵志」,也是凸顯出這些外道的惡行實在太過愚痴無智。

    最後,比丘戒律中有規定比丘不得接受村鎮、牛羊象馬、婦女、童女、黃金等等不如法的供養,而本經中的波斯匿王是三皈五戒的佛弟子,是佛教的人間大護法,也是一位居士,他非常明白這條戒律,因此他不會造次令比丘為難。而身為後人的我們是否也該省思供養比丘紅包這種行為是否太過一廂情願?這種行為是護法嗎?會不會最後招來的根本不是福報而是惡報?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214經之《鞞訶提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8/11/14農曆十月初八之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n93.htm

  Hidden:   2019/11/4 下午 02:51:52 ()

留言作者/內容〈563〉

止與觀

止與觀

    本經中的上座,即長老的意思。根據律典《毘尼母經》的記載,出家二十年以上的比丘稱之為「上座」。

    本經中的阿難尊者藉由分別參訪某位上座、五百位比丘及佛陀,並與他們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解脫的兩個基本且非常重要的禪修方法:「止」與「觀」。

    什麼是「止」?什麼是「觀」?

    梵語把「止」稱作「奢摩他」;把「觀」稱作「毗缽舍那」。這兩個佛教的專有詞彙在經中可以經常看得到。簡單說,「止」就是專注正念(Mindfulness),止息一切的顛倒妄想與妄念的造作;「觀」是「觀智」(Wisdom),照見五蘊無常、苦、無我、空的實相,觀照五蘊身心世間除了緣生緣滅的渴愛造作以外,裡裡外外乃至中間都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靈魂」等等實體的存在。

    在《阿姜曼正傳》中記載了近代泰國上座阿姜曼的基本修持方法就是「止」(Mindfulness)與「觀」(Wisdom)。「止」是屬於「定」的修持,「觀」則是屬於「慧」的層次,止觀雙修就是定慧雙修。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464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0/27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月黑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42.htm

 

  Hidden:   2019/10/27 下午 12:13:35 ()

留言作者/內容〈562〉

求不得

求不得
很多人燒香唸佛、布施、求神或唸咒祈求願望,但結果卻總是讓人失望,這就是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苦。
有的人被欲望給逼急了就狗急跳牆,走旁門左道,可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畢竟強摘的果實不甜,拜陰廟、養小鬼、下降頭或放符等等雖可嚐一時的甜頭,卻終將招來無窮的後患,到頭來打回原形一場空笑夢的事例多到不勝枚舉。
佛教的正見是「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為什麼我們布施、持戒及累積其他善行求願卻總落空?原因很多,但在諸多可能性的因緣中,我突然想到《法句經的故事》第十二品《自己品》中記載了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如下:
有一位名叫菩提羅迦的王子,他興建了一座非常壯觀的王宮。落成典禮時,他邀請佛陀前來賜福,並接受他的供養。
他已經有王子妃,可是夫妻二人卻長年膝下無子,他們夫妻二人非常渴望能有一個兒子,於是就在地上舖設像星光大道的長紅地毯,並向佛陀私下默默祈願,他們夫妻默默祝禱:「如果他們夫妻倆終有兒子的命,就懇請佛陀踏上地毯。」
當佛陀抵達宮殿的紅毯前,王子恭敬地邀請佛陀進入大廳,可是佛陀卻停下腳步,並轉頭對阿難尊者示意,阿難尊者立即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請王子把紅地毯給收起來。
等王子叫人移走地毯之後,佛陀才走進宮中,王子接著供養佛陀。
飯後,王子請教佛陀為何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卻反問王子是否曾心中暗自許願:「如果命中註定有兒子的命,那麼佛陀就會踏上地毯?」
王子回答說:「有!」
佛陀告訴王子,他們夫婦今生不會有兒子,這是因為他們前世惡業的影響所致,佛陀進一步說明他們前世的業力因緣。
在過去某一世時,王子夫婦的前生曾是某次船難的生還者。他們被沖上一座荒島,為了生存,他們吃島上的鳥和鳥蛋,當時沒有絲毫沒有憐憫與慚愧後悔之心。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命,自私地摧殘無辜鳥類的生命,連它們的幼鳥也不放過。因為這些惡業,使他們今生不可能有子息。但如果當時他們心中有些許的悔意,他們今生就可能會有孩子了。
以上,這則故事雖然簡單,但非常值得佛弟子們深思咀嚼。
若求願不得時莫怪佛陀或福田不靈,要怪就怪自己惡業的惡勢力太強。然而我們也不要灰心,因為諸法無常,地獄雖苦終有出離之日,沒有永恆不變的惡業,善業與惡業雖不能相抵,但彼此之間的力道卻相互消長,唯有積極積德行善去增長善業的力量,因為只有同類的善業才能喚起過去宿世蟄伏中的善業,才是使宿世善業成熟的催化劑(助緣),也才能推翻或破壞惡業的惡勢力。

  Hidden:   2019/10/25 下午 08:53:24 ()

留言作者/內容〈561〉

2019年僧團迦絺那衣大典

2019年僧團迦絺那衣大典

2019年僧團一年一度重要的盛事--迦絺那衣大典,於美國時間2019/10/20在阿練若頭陀僧團舉行,我媽及其他幾位法友今年抓緊機會一起供養了僧團白布給僧團,而戒寶尊者也回信祝福我們並寄給我們幾張迦絺那衣大典的照面。這一次有9位比丘即超過一百位在家信眾參加典禮,盛況空前,殊勝難得,分享如下:

  Hidden:   2019/10/22 上午 10:03:30  回覆:2019/10/22 下午 01:46:24  ()
【Sādhu!Sādhu!Sādhu!回覆】

SādhuSādhuSādhu



 


2019/10/22 下午 01:42:21 - 1樓  回覆此篇留言回覆

【Sādhu!Sādhu!Sādhu!回覆】

SādhuSādhuSādhu


2019/10/22 下午 01:46:27 - 2樓  回覆此篇留言回覆


留言作者/內容〈560〉

質多羅長者對法的釋義

質多羅長者對法的釋義
       本經與巴利語聖典《相應部》第41經第5篇《Paṭhamakāmabhūsuttaṃ》的內容完全一樣。
       本經的主角質多羅長者被佛陀譽為「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者,質多長者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3〈清信士品 6〉)。質多羅長者雖是在家居士,可是他的修行不容小覷,據經典記載,他當生的成就已臻三果阿那含(不還),他現正在色界最高層的淨居天中繼續修行,等待般無餘涅槃。
       本經的大意是說那伽達多比丘曾聽過世尊說過一首偈語,但偈語的內容過於深奧,他不解其意,於是不恥下問求教質多羅長者,而長者也不負「智慧第一」的美譽如實詮釋如來的真實意。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566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9/10/21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41.htm

  Hidden:   2019/10/21 下午 01:11:39 ()

共有 1385 / 無限制 條留言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頁    搜尋:

累積人氣:102914


Tovery留言板提供一般大眾免費申請,這個留言板所有的貼文與內容皆與Tovery無直接或間接關係
若您發現這個留言板的使用者非法使用或濫用Tovery的服務,請至 進行檢舉與申訴
© 2024 Tover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