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782〉 | |
![]() |
從達賴喇嘛對男童說「可以吸我的舌頭」論「綺語」
文/喬正一
近日一則國際新聞被傳得沸沸揚揚,大意是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近期接見一名印度男童,期間男童詢問達賴喇嘛是否可以給他一個擁抱,達賴喇嘛不只答應男童擁抱要求,還讓男童親吻臉頰,並親吻其嘴巴,接著說「可以吸我的舌頭」,影片一出,達賴喇嘛遭撻伐,事後達賴喇嘛透過推特向男童及其一家人公開致歉,並表示當時只是一句玩笑話。
雖然我不是密宗教徒,但我對達賴喇嘛沒有不敬之意,我僅依法論法、就事論事。我要探討的重點是佛教中的「綺語」究竟為何物?有關綺語的註釋很多,但一如「戒禁取」,不看這些解釋還好,越看是越糊塗,反而增生更多的疑問。
然而,佛教的不妄語戒除了不可說謊以外,也包括不可綺語、不可兩舌、不可惡口,一個立志要在今生「入流」(證初果)踏上八正道解脫之旅的人,就不可不認真弄清楚「綺語」的定義與範圍。
甚麼是綺語呢?簡單講,其實就是口無遮攔、胡說八道,不看對象、時間、場合而不經大腦亂說話,本人還自以為幽默沾沾自喜,完全不考慮對方的感受與情緒,如果用台灣的現代通俗用語就是所謂的「白目」,若換成中國大陸通俗的說法就是「不長眼」。
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某法院的法官助理結婚,宴畢回程時,一名位高權重的資深法官與其他三名法官助理同搭一台計程車,這三名法官助理都非常優秀,每一個人不但是台灣名校的法研所碩士,也都具備律師資格。
這一位法官應該是在婚宴上喝多了酒,加上他有嚴重的封建士大夫階級觀念,總認為自己的身分高人一等。於是,他跟車上的其他三位法官助理閒聊時竟口無遮攔大放厥詞不斷貶抑律師這個職業,還抨擊律師公會,偏偏這三名法官助理中就有一名法官助理的父親是某地區律師公會的會長。當然,事後這名法官惡名遠揚,當他知道這件事時為時已晚,因為綺語的口業已造下,惡因也種下,惡緣也結下,而這名法官又因囿於地位與面子拉不下臉去跟這三名法官助理道歉懺悔,沒辦法,時光無法倒流,歷史也無法重頭來過,於是乎就只能等待因緣成熟未來有惡果的成熟了....
回到主題,甚麼是綺語呢?判斷標準就是「將心比心」、「同理心」,話要說出口前先留半句,先在腦子裡轉一下,試著模擬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處境,我這個話說出去到底會不會讓對方很不舒服或難堪?又或者傷了對方的感情?如果會,那就是徒增惡法,顯然不是善法,不是八正道的「正語」。
就如同上揭那個資深法官口無遮攔的例子,他自以為幽默,但其實是在丟自己的臉,他造下的綺語惡業所感招的今生現世的惡報就是惡名遠揚,他的來生還有其他的惡報在等著他。所以,玩笑真的不能亂開,寧可開自己的玩笑來緩和氣氛,也千萬不可不經大腦亂開別人的玩笑,因為開自己的玩笑最安全,也最保險,不會得罪人,不會與他人結下惡緣造「未來有」,也不會誤觸綺語的地雷。
以上,雖是與大家分享,但也同時也是在警惕我自己
![]()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81〉 | |
![]() |
神通的原理
本經與巴利語佛經《增支部》第6經《Dārukkhandhasuttaṃ》的內容相同。
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主張世上的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所構成,唯一不同的只是四種物質比例的多寡。就以咖啡及牛奶兩種原料為例,若混合在一起,究竟應稱之為「咖啡牛奶」抑或「牛奶咖啡」,則端視這兩種原料的比例而定。若「咖啡」的原料成分較多,自然稱之為「牛奶咖啡」,反之為「咖啡牛奶」。這位哲學家果然聰明絕頂,智慧超凡,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看法竟然與本經被佛譽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完全吻合。
中國古代修仙煉丹的道士及中古歐洲巫師所盛行的「煉金術」,其基本原理也不外乎如此,他們認為只要將這四大元素的比例加以適當的調整,就可以將其他物質變成黃金。祇可惜因囿於種種的限制,正史上尚乏成功的例子。然而在佛經中就記載過一位名為畢陵伽婆蹉的阿羅漢,曾經施展過「點石成金」的神通,他就是利用禪定的精神力量,將一株普通的小草點化成黃金髮簪。
又譬如將水化為火,也是如此。有神通的人會利用禪定的超人精神力量,將水分子中的火能量轉換成極高的速度,因撞擊頻率增大,一個接一個不停地撞擊,撞擊產生的加速度又擴張撞擊了其它的分子,於是能量越來越多,有了摩擦,轉換成熱能,最後水就這樣轉化變成了火。
還有傳說中的「飛行神足通」,就以中國莊子的「列子御風篇」為例,該篇記載道:「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上文意思是說:列子能駕御風飛行,輕飄飄的十分美妙,逍遙自在。他出去十五天才回來,他這種幸福,世上已是罕見的了。這種原理若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也是利用禪定的精神力量,改變自身肉體的『地』、『水』、『火』等三種元素,調整成『風』,使身體輕如羽毛一般,所不同的是列子的功力似乎較差,因為他還需要利用虛空的「風」來當交通工具,而佛教的聖者們則是但憑個人意念力,不需借助任何工具,便能像風一般來去自如。
很多佛教徒都反對神通,視神通為毒蛇猛獸,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更有可能是一種嫉妒。神通其實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成就,不管就佛教徒或外道皆然,只不過,擁有了神通之後,如果還是一個貪瞋癡煩惱熾盛的凡夫,那麼便極有可能因濫用神通而遭致自我毀滅。
我姑且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一個國中同學A,他是密教的狂熱信徒,到了大學之後在佛學社團認識了同樣是密教狂熱信徒B,因為臭味相投,於是他們變成了好友,一起跑遍當時台灣密教的各大道場,參加過無數的灌頂法會。
我跟A後來沒有聯絡,直到隔了二十多年因緣際會才又碰面,A對我說他認為B已修出神通。我好奇地問他憑甚麼這麼說?他跟我說了以下幾件很不可思議的真實事件:
一、有一次B參加同學會,席間他忽然沒頭沒腦告訴在場的某一位同學說他的背包裡的某一本書的書名是什麼,並說這本書他看過......
二、又一次,A與B在閒聊,A當時沒有說話,只是在心裡胡思亂想,想著某句密教的咒語(假設該咒語是:嗡嘛尼唄美吽),他妄想將該咒語的順序調整為:嗡嘛尼~吽→美→唄。
結果,B忽然說:「不可以哦!咒語就應該是『嗡嘛尼唄美吽』,怎麼可以擅自改為嗡嘛尼~吽→美→唄?你這樣對本尊不尊敬,會招來護法神的懲罰.....」。當時,B的一番話,把A給嚇傻眼了,但A從此確信B有他心通。
三、又一次,B預言A的父親將於5年後往生,當時A的父親身體很健康硬朗,沒有異狀,結果卻真的在5年後因肺癌離世∼
四、還有一次,B因故與鄰居的大嬸吵架,B一氣之下,召喚他所謂的「護法神」去懲罰該大嬸,結果那位大嬸真的因不明原因病倒在家中七天,這七天中那位大嬸都不能下床行動,好在後來那位大嬸性命無虞∼
五、每一次,A與B在通電話時,B總是能先一步直接說出A心中沒有講出來的事...
六、A還對我說,B已經看到並確定我的來生肯定生天,A說他依稀記得B好像說是因為我常受持八關齋戒及其他諸善行的緣故。不過這一點目前並無法驗證,得要等我轉世之後才能見分曉。
之後,B自己有解釋他的神通並不是今生修來的成就,而是前世修持的累積所致。他的前世一樣也是密宗教徒,曾修持某密教咒語達上億遍,已入某種「定」,故而今生有此異能。
B還說,其實大多時候都是穢跡金剛本尊或其他護法神跑來告訴他許多訊息,而他的天眼,並不是一般人所謂兩眼中間眉心位置的第三眼,那是錯誤的,真正的天眼是在心間(心輪)的位置。他所看到的景象,就是像一幅電影銀幕,什麼事都會在腦海中的銀幕上播放,什麼狗屁倒灶的事都瞞不過他∼
不過,據A自己的說法,後來他與B漸行漸遠,A的說法是他很怕B,因為B都能窺知他的一切,但A不能,他覺得這不是朋友之間該有的平等關係與互動。此外,B變得非常狂傲,不容被挑戰或質疑。B的嗔怒心很大,不像是一個修行人該有的胸襟,A說他懷疑B的護法神不知是來自何方的鬼神......
但其實,就我的看法,B開發出的超能力並不是佛教真正的神通,充其量就是「通靈」,也就是說B只不過是一個靈力很強的靈媒,因為他的超能力主要還是來自外來的鬼神所加持賜予,並不是自己藉由禪定開發出的能力。這樣的靈媒,坦白說,我見多也聽多了,並不足為奇。
A也曾說過,就他實際與B的接觸與互動的經驗,他發現B也不是百發百中每一次都那麼神準,B的靈力或預言「摃龜」或「翻車」的次數也不少。
此外,我認為A與B後來漸行漸遠也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我認為A心裡一定非常嫉妒B,因為B至少還有修出通靈異能,而A修了三十多年卻仍一事無成,這一點必然是造成他們之間友誼破裂或產生嫌隙的因緣。
我記得台灣在多年前曾上映一部好萊塢的少女校園奇幻電影,片名叫《魔女遊戲》,戲中有四位高中少女,她們各自都有某方面的缺陷,因此常被學校的同學霸凌或排擠,可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興趣,那就是喜歡研究玄學及巫術。結果,沒想到她們四人果然都開發出魔力,並且各自解決各自的貧窮、醜陋等煩惱,可是四人當中較為強勢的女生後來走偏了,她開始濫用法力改變世間的因果,甚至不惜殺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最後,這個女生的下場很悽慘,變成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病患,終生被困在精神病院裡。
神通,究其實,就等同是一種權力,而且是一種超自然未知的權力,讓人又愛又怕,這也就可以讓我們理解何以中古世紀的歐洲會有獵殺女巫這等荒唐的事件。
但不管怎樣,站在佛教的立場,神通依然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殊勝成就,只不過擁有這項超自然權柄的人如果是一個心術不正、我見我執與貪瞋癡都熾盛的凡夫,那麼玩蛇者必死於蛇毒,役鬼者必死鬼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濫用神通的下場在今生必然會不得好死,死後來生也會下墮地獄。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494經
喬正一譯於西元2023/4/5農曆閏二月十五日清明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80〉 | |
![]() |
山中奇遇及巧遇
這是六年前我在護法善神的牽引之下,在深山裡「巧遇」一位來自泰國的尊者。
當時去山上前,很奇怪,我竟然想買兩大杯檸檬汁,我騎車到深山正享受著林間靜謐的氛圍時,當時四下無人,忽見一輛高級的白色保母箱型車停在我的眼前,接著從車裡走出很多身穿白衣的在家人,然後又走出這一位尊者,我驚訝不已,於是把握機會趕緊上前用英語問訊,並將其中一杯檸檬汁供養給尊者。
我猜想他們一行人對於我的出現一定也感到很驚訝。
隨後,尊者也簡單表示他是受邀來台說法,隔日即將前往美國洛杉磯傳法。離台前,在家弟子們帶他簡單觀光台灣的風景名勝,很意外在這處沒有人煙的山裡遇見我。
我事後也將供養尊者的善行功德迴向給一切諸天護法神
![]() 雖已事隔六年,但每每看見這張照片,回想起當時的奇遇及巧遇,身心依然喜悅不已。
![]()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9〉 | |
![]() |
這一位居士解釋的「戒禁取」很正確。沒錯,誠如這一位居士所言,很很多人想要斷除戒禁取而去看了很多的註釋,但不看還好,結果一看不但沒有解除疑惑,反而更滋生出許多新的問題。
這一位居士把判別戒禁取的標準說得很清楚了,簡單講,就是持守這樣的戒律到底可不可以令善法增長,惡法消除?所以,吃素與持咒到底是不是戒禁取呢?慎思明辨吧!!
與大家分享
https://youtu.be/zb8qdlforC8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8〉 | |
![]() |
迷信五百集結及巴利語佛典論「見取」 佛教所謂的「執取」有四種,分別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近代有不少凡夫蛋頭學者及盲從跟隨者主張巴利語五百集結是第一次集結,是唯一的經典權威,是佛教唯一的圭臬,並提倡捨棄北傳佛法,甚至連四《阿含經》都不放在眼裡,這就是四種執取中的「見取」,為什麼這麼說呢? 早在古印度的佛陀時代就已有文字,可是,佛法的流傳卻不立文字,當時的聞法者為了能廣傳自己聽到的佛法,只好不得不量力集結自己聽聞到的「法」,比如《雜阿含經》第1176經就如是記載,有一次,佛陀因為背痛,於是請他的大弟子摩訶目犍連代為宣說《漏無漏法經》,佛陀並在事後殷勤囑咐聞法的弟子要經常讀誦並廣為流傳,因此聞法者若於聽法之後不自行牢記背誦,自然便無法廣為人宣說該篇經文的內容。 其實,嚴格來說,佛經最早的集結應當屬聽聞《初轉法輪經》的五比丘,各位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在古印度的鹿野苑中,由一位坐在大樹底下的老師說法,五個學生圍著老師恭敬聞法,這便是最典型的教學小班制,老師一面教授,一面批改作業並審定學生的學習心得與成果,這不就是一種最典型的經典集結? 由此可知,流傳於世間的佛法並不只是五百集結的經典,五百集結的經典只是五百位已解脫的比丘達成共識且認同的佛法,但不能據此主觀推論說其他無數的聞法者在各自特殊的因緣時空下所聽聞到的法就不是佛法,因為任何人,任何團體,任何族群,乃至天界的諸神、魔、梵天、其他的沙門、婆羅門或在家居士等等等,大家都有權利可以將自己聽聞到的法自由集結並廣為流傳。 也就是說,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佛經,只不過當時的佛經是靠口耳相傳,比如佛陀在某一個地方對某一些人類或天人講述了某些殊勝尊貴的法,這便是一篇佛經形成的因緣。 回到第二個主題,巴利語佛經真的是唯一的權威與圭臬嗎?請注意,我強調我絕對不否定巴利語佛經的價值,因為幾乎所有佛教的學者都公認五百集結這一史實,而我要挑戰的是,有一些人固執迷信唯有巴利語五百集結的佛經為唯一真實佛說,餘者皆非。這一些迷信巴利語佛經為唯一真實佛說的人認為古印度的通俗流行語言是以巴利語為主,於是乎他們便「見取」巴利語五百集結的佛經為唯一真實佛說,餘者皆非。但這真的是事實與歷史真相嗎?我們或可從《律部》中找到反證。 在《四分律》卷五十二中如是記載:「時有比丘字勇猛,婆羅門出家,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諸比丘眾姓出家,名字亦異,破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等以世間好言論(sam•skr•ta,梵文)修理佛經。』佛言:『汝等癡人,此乃是毀損,以外道言論而欲雜糅佛經。』佛言:『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 我們將上揭內容翻譯成大白話如下: 在佛陀的學生裡,有一個名叫勇猛的比丘,他出身自古印度高階種姓的婆羅門家庭,曾受過高等教育,文學造詣極佳。 有一天,他前往佛陀的住處,對佛陀頂禮後,恭敬地坐在一旁。他對佛陀提出如下的建議:「佛陀啊,僧團裡的比丘來自社會各階層,有的來自高貴的婆羅門家庭,有的來自低階的奴隸家庭,如果讓這些人讀誦佛法,恐將貶損佛法的尊貴,破佛經義。因此,我建議讓我以世間的精美詞藻來整理佛經,不知佛陀的意下如何呢?」 沒想到勇猛比丘此言一出,立即遭受佛陀的喝斥:「我不允許你這麼做,你真是愚不可及,你可知你的餿主意才真的是在毀損佛法,如果以精美的文學詞藻來包裝佛法,無異是將外道的教義參雜在佛法裡!」 佛陀隨後轉身對所有的比丘當眾宣告:「你們大家聽好,我在此鄭重的宣布,我允許大家以各自通曉的語言,或者各國、各地的方言來傳誦佛法,誦習佛經!」 請注意,上文中的原意是佛陀不允許我們用文學的手法來修飾包裝佛經,但並不等同意味著佛陀不允許我們用梵語文誦習佛經。事實上,佛陀鼓勵我們可以用各自熟悉的母語、各地方言或各自習慣方便的語言來記誦學習並廣為流傳佛法。古印度的婆羅門因受縛於種姓階級的驕慢心結,都「見取」梵文為最殊勝尊貴的語言及文字,瞧不起其他通俗的語言及文字,因此梵文便成為婆羅門種姓的通俗語言。但假設強迫婆羅門也使用巴利語,便如同強迫習慣使用八股文言文的中國古代文人也使用白話文一樣蠻橫不講理。同理,若要世界各國各地使用不同語言文字的佛教徒都一致使用巴利語學習佛經,這種主張與堅持就如同上文《律部》中婆羅門出身的勇猛比丘一樣的愚痴,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開起了倒車,反而替眾生築起了一道學習及推廣佛法的高牆,如此勢必造成大家學習佛法的困難與障礙,使大眾對學習佛法逐漸失去興趣與信心,無疑是障礙佛法的流傳,亦無異是一種快速消滅佛法的惡業與惡因緣。 此外,倘若真要比較梵文經典與巴利語經典孰優孰劣,顯然應以梵文勝出,優於巴利文佛經。因為佛法的興起因緣在古印度的東方,之後順應因緣的演變,佛法沿著恆河流域及五大河流向古印度的西方傳播,在當時的古印度因囿於南北有森林阻隔及交通不便等諸多地理上的障礙因緣,因此緣故,在當時佛法並未向南印度流傳。 至於,位於印度最南端與印度隔著印度洋的錫蘭(即現今的斯里蘭卡)出現佛法的時期也是在佛陀入滅之後約一百五十年到三百年之際,當時的時空背景是阿育王時代,而僧團也在那個時期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那一個階段的佛教,後人便統稱之為「部派佛教」。阿育王的王子摩哂陀比丘奉命將佛法帶到錫蘭,也因此因緣,佛法的種子才在錫蘭的這塊土地上發芽茁壯。如果,以上的這一段因緣演變符合佛教史實,那麼問題來了,將近三百年的文物都尚且會受到因緣變遷而面目全非,而在此之前的佛法又都是靠口耳相傳,佛陀入滅後沒多久就已有比丘將「生滅法」曲解成「水老鶴」,試問又有誰敢拍胸脯背書阿育王時代的第三次集結並用巴利文筆刺於貝葉上的佛經就完全沒有任何的失真或瑕疵?這就猶如回鍋菜一般,經過多次回鍋烹調,自然早已失去當初的原汁原味。 至於北傳的佛法,其流傳的因緣迥異於南傳佛法,而且單純許多,自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開始,佛法便已向西開展,隨後順應因緣時空的演變,又輾轉流向北方諸國,未失真的經典自然比南傳要多得多。 五百位阿羅漢集結的佛經有巴利文版,也有梵文版,但不管是哪一種語文版本,當傳入中國被翻譯成中文版佛經之後,便一直保持著中文佛經的原貌,不再迷戀與執著於原文經典。只可惜,或許是中國佛教徒福淺,波羅蜜與善根皆不足,真正的佛法,或姑且稱之為「正法」,一直被封存且束之高閣,卻從未真正在中國流行與興盛。 至於南傳五百集結的佛經被摩哂陀比丘帶到錫蘭之後曾被翻譯成錫蘭語,可偏偏就有人無視於佛陀允許大家隨順各國方言誦習佛經的教誡,依然執迷於巴利文原典,於是乎於公元五世紀初,錫蘭文版的佛經又被佛音比丘給翻譯成巴利文版,之後又隨順因緣時空的變化,輾轉流傳到了緬甸與泰國,然後又被各自翻譯成緬甸文及泰文版的佛經,卻又因為教團的不合和,外加上國難與戰亂等時空歷史諸多的障緣,巴利文原典保存不住,後人又因迷戀執著巴利文原典為佛說的心結煩惱作祟,於是乎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集結的經典便在錫蘭、緬甸、泰國、寮國、高棉等東南亞多國之間被翻譯來又被翻譯去,反覆回鍋炒作,不像傳入中國的五百集結中文版佛經一次翻譯便定讞,沒有被多次反覆回鍋翻譯,又加上中國大多數佛教徒一向輕賤五百集結的佛經,將阿含經貶抑鄙視為小乘佛法,又或者口無遮攔造惡口業誹謗阿羅漢聖者為焦芽敗種,因此大多數中國佛教徒都沒有興趣鑽研阿含經,然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文版的五百集結佛經雖被束之高閣冷藏,卻反而因禍得福,萬幸得以保存住佛法的新鮮與原味。 目前南傳佛教學者與北傳佛教學者都一致公認最早出現的佛經確實是阿含經無誤,其中又以《雜阿含經》為最早。但筆者淺見以為不論是哪一種語文版本的佛經,又或者誰出現的最早,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應在於經文的內容是否符合或圍繞在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等核心。 我再次特別強調,我絕對不是罷黜其他語體版本的五百集結佛經而獨尊中文版的阿含經,事實上,我認為應該平等尊重各種語體版本的佛經,這樣才客觀中立。現今是佛滅後的末法時代,雖是大不幸,但凡事皆有正反兩面,我們依然有幸運及優勢之處,那就是我們都身處在網路科技發達與資訊爆炸的時代,過去被視之為語言的隔閡,可如今都早已不是藩籬,我再次公開感謝莊春江居士嘔心瀝血整理比對南北傳的佛經,並中譯巴利語版本的佛經,因為莊居士無量的功德,至少使我個人在譯讀四部阿含經的時候,遇到有文義不明的疑惑時,可以比對相同內容的巴利語佛經,讓我翻譯的佛經雖不敢說百分百正解如來真實意,但至少八九不離十,雖不中亦不遠矣。 當旅客嘗試想去陌生的他國旅遊探險時,事前自然應做足功課,而最正常合理的準備功夫就是先買一份當地的旅遊指南,但假設有人就是不相信中文版的指南,偏偏迷戀不熟悉的他國語文版指南,那麼如果在異鄉發生事故與迷路,這又能怪誰?同理,執迷於巴利語版本佛經的人也是如此,明明已有中文版的五百集結佛經在手邊,可仍堅持執著耗費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去學巴利語,然後再去研讀巴利文佛經,這就叫做捨近求遠、近廟欺神、本末倒置,這種心態就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外來的和尚會唸經」。 喬正一謹誌於西元2023/3/21農曆二月三十春分布薩八關齋戒日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7〉 | |
![]() |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第十章第三節/頭陀比丘的艱困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的法身舍利塔建設工程已邁入下半階段,希望能很順利並快速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善哉🙏🏻
http://www.charity.idv.tw/p/p10-3.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6〉 | |
![]() |
七滅諍法的緣起
文/喬正一
在僧團之中,一旦有了紛諍,乃至諸比丘對於某一項法義的問題或戒律的解釋形成了兩派不同、甚且極為對立的意見時,佛陀便提出用「滅諍法」來解決紛爭。僧中的「滅諍法」一共有七種方法;也只有在滅諍法中才有僧團羯磨的兩派制,以多數派的意見為依歸。
在佛陀尚住世的古印度時代,當時的僧團曾發生過兩次嚴重的分裂危機。一次是因經師派的比丘與戒師派的比丘對於某項戒律的解釋認知不同產生彼此傾軋,當時,經師派的長老吃過飯後未洗乾淨手,也沒有倒掉缽中的汙水並換上乾淨的水,於是戒師派的長老公然指謫該長老犯戒,要他公開懺悔。但,經師派長老認為戒師派的長老小題大作找碴,不予理會,於是便形成兩派比丘的爭端。
後來,佛陀出面調停解釋並演說了《本生經》中非常著名經典的《王子復仇記》—「長壽王」的故事。但比丘們不但不聽勸,甚至有愚痴無知的比丘竟對佛陀出言不遜,要佛陀別管閒事。
另一次僧團分裂的危機則是佛教的叛徒提婆達多欲滅佛篡位自己成立新的僧團。
在僧團第一次分裂的危機時,佛陀對於這些弟子的愚痴惡行感到很無奈,便離開僧團獨自一人到森林裡靜修。在此期間,森林中有兩隻智商很高的靈性動物前來護持供養佛陀,一隻是猴子,另一個是大白象。後來,猴子死後因生前供佛的善行轉生到三十三天當大天神,祂憶起前生的善行,於是趁佛陀還在世,趕緊下凡來頂禮佛陀並聽聞佛陀說法,天神在聞法之後便當下證初果。至於那頭供佛的大白象後來的際遇,南北傳的經典記載稍略有不同,不過結論都殊途同歸,都指向就是佛滅後佛教赫赫有名且與希臘彌蘭王辯論法義的龍象大師那先尊者的前生。
再回到僧團的第一次分裂危機,據《中阿含經》、巴利語佛典《中部》第128經《Upakkilesasuttaṃ》等經文的記載,佛陀利用了他離開僧團的那一段期間去探望阿那律、拔提、金毘羅等三位尊者,而阿那律尊者也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提出了許多修行上寶貴的問題,比如禪定及天眼通為什麼會退失等等。
之後,佛陀在舍利弗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尊者的祈請之下才回到僧團,兩派的比丘也一起到佛陀的面前求懺悔,佛陀據此立下了《七滅諍法》。
佛陀在世時僧團內部不和,甚至有分裂的危機,佛陀也解釋那是因為他前生在上一尊迦葉佛時代尚為菩薩的時候,當時他是一個出身極為高貴的婆羅門,他看不起迦葉佛,心中輕蔑迦葉佛,以此意惡業致使他今生成佛之後僧團內部常發生不合的爭端,甚至有分裂的危機。
由以上《七滅諍法》的緣起可知,人的執著有多麼的可怕,即便身為佛陀在世時僧團的比丘,只要是自己堅持的意見或觀點,就算是錯的也依然執迷不悟,這就是四種執取之一的「見取」,就算佛陀出面調停解釋也依然不聽勸,甚至還嫌佛陀多管閒事,那麼生在佛滅後末法時代的我們又豈能不心生警惕?!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5〉 | |
![]() |
給孤獨長者的宿世惡業報
本篇經文不論在南北傳的佛經中都有類似相應的記載,例如《中阿含經》第155經、巴利語佛經《增支部》第9經第20篇《Velāmasuttaṃ》、《雜譬喻經》等諸多經文。我們從以上的經文(包括本篇的《本生經》)中可以得知佛教的人間大護法給孤獨長者雖然是古印度佛陀時代的首富,可是他因前生的惡業已成熟,故而使他在經濟方面也遭遇過一段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期間長達七年之久。當時的窘境,簡直可用捉襟見肘四個字來形容。只可惜,目前還沒發現有任何的經文記載佛陀解釋給孤獨長者何以得承受連續七年時運不濟的窮困惡業因緣,如果有任何善知識知道,歡迎不吝賜教。
佛陀也在本經中安慰並鼓勵長者布施貴在動機是否發乎至誠,只要是出於誠心及善意,那怕只是布施一點粗劣的東西,也都算是清淨的布施,更何況布施的對象是無上福田,未來一定得大福報。佛陀的這一段開示,同樣也見諸於以上的諸經文及《增壹阿含經》第十九卷第三篇,由此可知,《本生經》裡有很多的內容都與諸多阿含經及巴利語佛經的經文相應,吾人豈可只看了一點世間凡夫學者所撰寫的佛教歷史書籍便人云亦云,糊里糊塗也口出妄言跟著謗法說《本生經》非佛說,當知盡信書不如無書,千萬不要變成了書呆子。
本經文中佛陀也說了一段《法句經》中著名的偈語:
惡人罪未熟 所作如善良 罪惡之熟時 惡人知邪惡 善行未熟時 見之如邪惡 善行已熟時 善人知善良
偈語的意思淺白易懂,不管是誰,若今生能做大官、賺大錢、享大名,一定是由於他過去前生累世曾積累了大善行,而這些善行都在他今生此時此際已成熟,因此之故使他得以順理成章安享福報。
倘若這個有福報的人不懂得珍惜他的福份,也不繼續積極修善培福,反而貪贓枉法,傷害無辜,為非作歹,由於善惡並不能相抵,所以他很可能因為過去生所累積的善業非常的龐大,大到足可讓他繼續升官,升到他所應得的職位為止;又或者繼續賺大錢,賺他所應得的財富為止。但也可能在他今生的某個特定時刻,他過去的福報享盡了,這時才會開始體驗他造孽時所應得的惡報。這中間的時間可能歷經幾年、幾十年,又或許到死為止他的惡行都還不會成熟,甚至是到了未來下一生他的福報也可能都還未享盡。至於他的惡行可能力量太弱,受到過去累世的善業福報所壓制,因此惡業只能處於蟄伏的狀態,但不是不報,是時間未到,他做過的壞事就如同一粒生命力強盛且蓄勢待發的種子,雖埋在土中,祇待遇到陽光、雨水、及二氧化碳等適當的「緣」,「惡勢力」便會抬頭,必將發芽,且開花結果。但究竟在甚麼時間成熟,又以何種方式成熟,其箇中的奧秘,唯有佛能窺知。
選譯自巴利語《本生經》之《迦提羅樹炭火本生譚》
喬正一編譯於西元2023/3/6農曆二月十五驚蟄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a/a5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4〉 | |
![]() |
我再來出個有趣的考題給大家腦力激盪。
不管是南北傳的佛教經典都共同記載佛陀在成佛之前,天魔波旬率領魔軍恐嚇威逼最受一生菩薩讓出金剛菩提法座。在南傳的佛教經典還記述說四天王、帝釋、大梵天等諸護法神都嚇得躲了起來,留下菩薩一人獨自面對魔軍....。 但,各位聰明又有智慧的法友,當你們讀到這一段,你們真的不認為邏輯不通嗎?
之前我已經撰文探討過天魔波旬並不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從《長阿含經》的記載來看,魔宮的地理位置應該是位於與他化自在天同一層的天界,且居於梵天之下化樂天之上,但並不受他化自在天王所管轄。
如果說,四天王與帝釋的天界層級在他化自在天之下,祂們的神威不如天魔波旬來得顯赫,所以祂們不敵天魔的魔軍而逃竄或躲藏,或許這還說得過去。但,梵天及大梵天王怎麼可能忌憚天魔?更遑論還有三果聖者所居的色界最高淨居天諸神,祂們也都是佛教重要的護法神,祂們的地位、壽命、福報、智慧與神通都遠遠超出天魔,豈有可能懼怕天魔的威勢?當菩薩遭受天魔威逼的關鍵時刻又豈可能放任菩薩一人獨自面對危險?
這個問題不是我一個人想過,諸位聰明的法友,有一些外道基督教徒很認真哦,他們也讀過很多的佛經,並提出過這個問題,可是,我卻不見有佛教徒能對此提出令人滿意的解答。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菩薩已是最後一生,他必將成佛,而「佛」是天上天下三界中最尊貴的覺者,為了彰顯佛的前生已累積了四大阿僧祇劫的圓滿波羅蜜,所以在此關鍵時刻,諸神必須讓菩薩獨自去面對天魔與魔軍的挑戰,讓菩薩靠自己圓滿、殊勝、成熟的波羅蜜去降伏天魔及魔軍的威脅,而不能由任何的天神插手護持,否則便無法彰顯佛陀圓滿波羅蜜的殊勝特質。
就如同菩薩在森林中摸索無上正真之道的同時,色界最高的淨居天居住著無數的三果阿那含聖者,祂們每一位都深明並洞悉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正法真理,可即便如此,祂們也不可以隨意現身去跟菩薩說法,否則,釋迦牟尼就不是靠自己的波羅蜜無師自悟成佛,就沒有資格稱作「佛」,只能稱之為「聲聞阿羅漢」。
我們可以從南傳佛經中也可以看到有類似的記載,當悉達多太子獨自在森林中摸索菩提之道,因錯誤且無益的苦行導致嚴重營養不良,險些喪命。而當時林中的地居天神彼此交相接耳傳道喬達摩菩薩就快要死了,於是有天神不忍,顯靈現身在菩薩的面前表示欲以天界的神奇甘露為菩薩續命,可菩薩卻認為如果他接受了天神的甘露,日後當他成佛之後,一定會有外道及俗人機嫌誹謗他是靠神明所加持的超自然外在神力才得以開悟成佛,而不是靠他自己的波羅蜜成佛,如此一來便無法彰顯佛的殊勝成就及尊貴,因此,他婉拒了天神的好意。
總之,讀佛經就跟讀世間的書籍一樣,不能死讀書,不然就會變成讀死書及讀書死。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73〉 | |
![]() |
我出一個考題,供各位聰明的法友思辨。佛陀成佛之前為最後一生補處菩薩,在那個時候,色界最高的淨居天依然有無數的三果聖者天神,祂們的前生都是過去諸佛時代的出家及在家的佛弟子。
問題是:既然這些居住在淨居天的天神都是三果聖者,祂們一定早已深明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可為何祂們當時不下凡點化菩薩?要讓菩薩在森林裡獨自嚐遍各種錯誤,吃足了苦頭,甚至險些丟了性命,才讓菩薩自己找到無上正真菩提之道?
答案很簡單,所謂「佛」,其定義是指在沒有任何老師的教導或聽聞正法的情況下,純粹依靠自己已成熟的宿世波羅蜜及今生的精進解脫成佛。
辟支佛也是如此,辟支佛也是佛,他們也是不靠任何老師或聽聞正法而自悟解脫,但他們不同於佛陀之處在於他們不能像三世諸佛那樣去弘法利生。而且,辟支佛有可能因宿世比較重的惡業成熟而發生意外身亡,然而佛陀除了有可能流血受一點輕傷以外,任何天神、夜叉、魔、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人類、動物、非人等等都無法殺害或傷害佛陀的性命。
假設,這些淨居天神下凡來告訴悉達多太子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那麼,今天的釋迦牟尼就不能稱之為佛陀,他就應該稱之為「聲聞」。
此外,佛陀成佛之前之所以在森林中嘗試無益的苦行六年,這也是佛陀宿世當菩薩時犯下的錯誤所致。在上一尊迦葉佛時代,佛陀的前生在當時是一位高貴種姓的婆羅門,他看不起迦葉佛,並對迦葉佛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因菩薩當時對迦葉佛造下的惡口業,致使佛陀今生在成佛前必須在森林裡受苦六年。而且,並不是每一尊佛陀都非得修持六年才能成佛,有的佛出家第一天就覺悟成佛,所以不一定。
所以,我們都應引以為鑑,謹言慎行,切莫因愚痴而禍從口出,為自己原本應該幸福的生活及修行的道路上平添障礙。
以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