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言作者/內容〈742〉 | |
![]() |
帝釋因陀羅經 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104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11經、南傳《法句經故事集》的內容完全相同。 帝釋是三十三天的諸神之王,亦為印度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稱作因陀羅,祂是一位戰神,也是閃電雷神,在古印度神話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平時福祐人間的善男信女。祂所居住的天宮為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的善法堂內,兼統領其他三十二位天王,可能有點類似美國的聯邦制,福德巍巍。相傳祂亦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天公-玉皇大帝,只是這樣的說法頗令道教與民間信仰的信徒不大高興。不過,帝釋因陀羅與希臘神話中的諸神之王宙斯及北歐的雷神索爾等傳說卻有某些地方類似與重疊,這一點倒是頗為有趣的巧合。 帝釋因陀羅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大神,在《摩訶婆羅多》便記載了一段帝釋因陀羅下凡教化凡間的一個愚痴婆羅門的故事。話說在久遠的古印度有一個不學無術的婆羅門,他渴望知識與智慧,卻不肯努力鑽研經典求學,他專走旁門左道以極端的苦行自虐向帝釋因陀羅祈求賜給他智慧,大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這個愚蠢的婆羅門就快要丟了性命,帝釋因陀羅不忍他橫死,於是下凡顯靈勸他不要再做出無意義的自虐,因為他快死了。沒想到這個婆羅門不但蠢,還很固執,即便是自己信奉的帝釋紆尊降貴下凡現身勸戒,他也不聽,沒辦法,帝釋只好化身成一個老者站在恆河旁,將泥土一把一把地丟進河裡。 婆羅門好奇這個老者在做甚麼,老者解釋他想要渡河,但沒有船,只好想用泥土把恆河給填起來,這樣他就可以渡河了。 婆羅門聽後大笑這個老者是一個愚蠢的老番顛,老者這時恢復帝釋因陀羅身的原形,反譏問他不也是如此?想求取知識與智慧自當以努力用功讀書為正道,但他卻反其道而行,竟以苦行自虐癡心妄想求智慧。 婆羅門這時才明白自己的迷信與愚蠢,帝釋因陀羅念在他是自己虔誠的信徒,於是承諾他只要他肯努力求學,祂可以讓他遇到好的老師指導他,並給予他良好的求學環境,讓他在求學過程一路順遂,排除一切障礙。 後來,這個婆羅果然成為一名大學者,但不成想卻得了大頭症,迷失在名與利之中,最後惹到殺身之禍,不得好死。正應驗了佛陀在南傳巴利語《法句經》中所云: 愚求智與名,反促其毀滅, 毀彼之幸福,亦毀彼善根(指智慧)。 這一段故事不禁讓我想起以前我為了準備考研究所必須背誦很多的法條,當時我的一位篤信密宗的國中同學極力向我推銷密宗的某一位本尊密法,他強力推銷說只要能把這一位本尊的密咒念滿一億遍,就能開啟殊勝的智慧… 雖然這一位同學是好意,但在我看來卻是一廂情願,也讓我明白何以社會上有這麼多高知識分子會被詐騙集團所騙,原因無他,因為他們的書都白唸了。假設,我真的傻傻花時間去唸滿一億遍咒語,這個時間省下來不知可以讓我背多少法條;又假設,我是說假設,真有某個大神可以賜與人智慧與財富名利,那麼既然祂可以給你,祂當然也就可以隨時取回,換言之,自始至終這個智慧與財富名利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你也不過就是一個魁儡,倘若一不小心得罪惹怒了這個當初賜給你智慧或財富名利的大神,祂大可以把你打回原形。 佛教的正見就是因緣法,佛陀在巴利語《增支部》第5經中如是說:「這世上有五種令人受歡迎、令人喜愛追求、令人愉快的事物,是很難得到的,是哪五件事呢?分別是:健康長壽、美貌、快樂、功名利祿與權勢地位、死後生天。但這五件事不可能經由祈禱或許願而獲得。因為,如果祈禱或許願真能實現願望,有誰不會這麼做呢?但對於聖弟子而言,若想要獲得長壽,一定不會採取祈禱或許願的方式,他一定會採取能導致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與因緣(即不殺生與不傷人畜),藉由遵循健康長壽之道,他便能獲得健康長壽,不論他是在人間或天上。對於聖弟子而言,若想要擁有美貌、快樂、權勢地位與名聲、死後生天等等,就一定不會採取祈禱或許願的方式,他們一定會採取能導致美貌、快樂、地位與名聲、死後生天等的生活方式與因緣,藉由遵循正確的行為與因緣,他便能獲得美貌、快樂、權勢地位與名聲、死後生天,不論他是在人間或天上。」 帝釋因陀羅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且已證初果,為天界的大護法神之一,佛陀在很多經典裡都以他為例,勉勵如來弟子應以他為榜樣。本經是佛陀解釋帝釋終生修行七種善法因緣而成為三十三天諸神之王。 選譯自《別譯雜阿含經》第三十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9/3農曆八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186.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41〉 | |
![]() |
我聽過很多心理或精神障礙的例子,不管是憂鬱症、躁鬱症或甚至思覺失調症,這些人都非常的可憐,很值得同情。 有非常多的人白天時看起來正常陽光,但一入夜便陷入負面情緒的黑洞與泥淖,有的人一到黃昏時便莫名其妙恐慌焦慮或憂鬱厭世,有的人要靠大量的安眠藥或酗酒才能入睡,有的人會莫名其妙地在半夜流淚哭泣,有的人從他的眼睛視角看出去的世界竟是呈現一片灰色(此人原沒有色盲)...,總之,心理或精神有障礙的人,他們的宇宙世界從一般外人的眼光看起來是那麼的光怪陸離。唉,身心的保全與修練真的非常的重要。 心理或精神有障礙者是否適合禪修?這一個問題目前大部分的禪師幾乎一致認為不可。可能有熟讀佛經的法友會提出佛陀時代佛陀座下有某比丘尼,出家前喪夫喪子,遭逢人生劇變,無法承受打擊而發瘋,但後來遇到佛陀,心智恢復正常,在佛陀的四聖諦教導之下解脫修成阿羅漢。但,這一個例子是特例,這一位比丘尼的宿世善根(波羅蜜)深厚,她有幸得遇佛陀這一件事本身就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福報,更重要的是,在遇到佛陀的那一刻,她發瘋的惡業消失了,且恢復了正常,所以,這一位比丘尼是在心智恢復正常的因緣條件之下修成阿羅漢果,然而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案例,畢竟並非常態。 傳統上佛教認為有八種情況是構成解脫修行的障礙,這八種情況簡稱之為「八難」,其中一項是盲聾喑啞,不過我覺得這並非絕對,我們還是可以提出反證,例如被佛陀譽為「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本身就是一位眼盲的視障者,但阿那律尊者卻是一位受人天尊敬的阿羅漢。我個人認為盲聾喑啞的說法太過狹隘,也不精確,應該修正成「諸根不具」比較與事實貼近,而心理或精神有障礙者應該就是屬於諸跟不具的情況,因此,如果我們自身沒有這一方面的困擾,那真的是一大福報,我們更應該惜福勤修解脫道,斷愛慾生死。 人身難得今已得,正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為了這一個問題,特地寫信向美國法林禪寺的住持戒寶尊者請教這一個問題,戒寶尊者也很慈悲不厭其煩回覆如下: 佛教的禪修對於心理或精神有疾病的人而言並不是一種醫療行為,因為這樣的病人往往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且不具良好的正念基礎。 正念與清醒的頭腦是禪修者必備的兩項重要的基本要件,但心理或精神有障礙者往往在這兩方面都很薄弱,也因此,他們的禪修沒有太大的意義,甚至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心智混亂狀態。禪修者至少應具備正常的正念與清楚的認知才能開始從事禪修。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40〉 | |
![]() |
比丘不得作媒或當淫媒 我曾聽過有人這麼跟我說,做人有兩件事不要碰,一不為人做保,二不為人作媒。因為這兩件事都是很愚痴的事,「保」這個字拆解開來就是人+呆,許多家庭的家長因為人情為人做保,結果落得家破人忙的下場,這種血淋淋的社會案例不勝枚舉;至於作媒,如果男女雙方因此婚姻幸福倒沒事,問題是萬一雙方不合,都會怪罪當初的媒人,使媒人裡外都不是人。 此外,被佛陀譽為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蓮花色,在出家之前曾歷盡人世間的慘劇,她的丈夫在她懷孕期間與她的生母上床,後來她改嫁他人,第二任丈夫的小妾竟又是她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女兒,後來佛陀解釋蓮花色之所以連番遭遇如此亂倫的慘劇,皆因緣自她前生亂替他人作媒,甚至失去倫理廉恥的道德觀當起了淫媒,不分父母子女也替他們媒合,雖然她本身在當時並沒有犯下邪淫的惡業,但她卻因此造成他人犯下亂倫的重惡業。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蓮花色在久遠前世所犯下的愚痴惡業,猶如向外拋擲的回力鏢,在她今生惡業因緣成熟之際,都重重且一一回擊到她自身的五蘊身心界處,使她一一親嘗她當初所種下的惡果。 節錄選譯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十二《媒嫁學處》第五 唐朝三藏法師義淨大師漢譯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8/12農曆七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d/d112.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9〉 | |
![]() |
神通第一/目連度母 華人世界民間流傳目連尊者以天眼發現自己的母親生前因生性自私慳貪,加上多行不義,故而死後墮入餓鬼道。於是,目連尊者為了救母,以神通破地獄的大門,欲救亡母出離鬼道,可無奈神通不敵業力,目連只好求助佛陀。佛陀告訴目連可以在農曆七月以母親名義供養僧團,藉僧團之威力助亡母超拔升天。因此,華人世界普遍的民間信仰便以農曆七月半為盂蘭盆節。 但,目連救母當然是子虛無有的民間神怪傳說,從本篇經文可以得知,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目連救母,只有「目連度母」,也就是目連尊者的生母死後生天,目連尊者為了報母恩,故而祈請佛陀與他一同赴摩利支天去度化母親,令母親證初果。 什麼是摩利支天?這要從忉利天的概念開始說起,忉利天又稱做三十三天,此天界有三十二個天王,以帝釋因陀羅為諸神之王,大概有點類似美國的聯邦制,而摩利支天應該就是三十三天其中的某一天界領域,又或者可能是四天王天的某一天界領域,摩利支意為「陽焰」或「威光」之意,相傳此天眾皆是帝釋因陀羅的天界部屬,又常隨從日宮天子(印度神話的太陽神)出巡。 此外,根據《長阿含經》的記載,某善人剛死若初轉生到忉利天界時,這位三十三天的新天神剛誕生的樣子就像人間二、三歲的幼兒一般。他們都是自然化生,坐在天女媽媽的膝上。因此,本經中的目連尊者到摩利支天見其生母時,其他的天神都在一旁竊竊私語議論目連尊者看起來這麼老,卻喊年幼的天女為媽媽。 還有,佛陀與目連都是以肉身直接進入天界,而且是「瞬間移動」,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神足通,而不是以什麼「出陽神」或「意生身」進入天界。 當目連以神通乘載佛陀一起去天界時,雖然只是須臾幾秒之間的事,人間卻已過了七天,這也說明人間與天界是不同的時空,因此佛經才會有忉利天的一日是人間一百年的說法。 最後,當佛陀與目連返還人間時,他們二人都是乘佛陀的神足通返回,卻僅在眨眼間二人便已出現在人間,比目連的神足通還要快速,因此目連讚嘆佛陀的智慧與神通就是身為阿羅漢的他所遠遠不及的成就。由此可知,佛陀與辟支佛及阿羅漢的共通成就,只有在解脫成就這一點上,除此之外,佛陀的福德、智慧及神通都遠在其他聖者之上,因此,阿羅漢與辟支佛雖都是已解脫的聖者,但他們仍有可能因宿世惡業的成熟而遭遇意外橫死或被惡人害死,但佛陀除了可能會因受傷而流一點血、或可能會生病或遭愚痴之徒誹謗以外,在般無餘涅槃之前都絕不會遭遇任何的意外橫死或被任何人、任何天神、任何魔所害死。 選譯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第4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8/5農曆七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b/b57.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8〉 | |
![]() |
金孔雀本生譚 本經選譯自南傳巴利語小部經典《本生經》。這一篇經文的緣起是因某比丘貪戀愛慕女色,不耐梵行寂寞的生活,於是動起了俗念想還俗,佛陀便以本經的本生因緣告訴該比丘情慾與性慾的後患無窮,佛陀前生當菩薩時就曾因異性的聲音而誤觸陷阱,差一點丟了性命。 這一篇經文也為我們介紹了真實語的神威不可思議,使金孔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可以閃躲掉獵人的陷阱,不過,真實語並非咒語,望諸法友慎思明辨。 選譯自《本生經》之《孔雀本生譚》 喬正一編譯於西元2022/7/21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h/h34.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7〉 | |
![]() |
布施第一的居士 本篇選取自《本生經》之《吉祥本生譚》,內容敘述一位佛陀時代的古印度方外術士好奇給孤獨長者何以在家道中落長達七年後又突然鹹魚翻身。因為他是外道術士,不明業力因緣果報之理,他主觀認為一定是長者家中養了能招財的精靈,於是他動起了歹念想去偷長者家中的小財神,結果徒勞無功,婆羅門這時終於明白福地福人居的道理。 節錄選譯自《本生經》之《吉祥本生譚》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2/7/13農曆六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b/b56.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6〉 | |
![]() |
信存者偏差 我跟各位法友分享一個最近我聽到的一個新特殊名詞"倖存者偏差",也許已經有人早已聽過,但沒關係,我還是分享如下: 假設,有人說某間財神廟很靈驗,因為傳聞有不少人去拜了這間財神廟之後都發了財。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問題是...又有多少人去這一間知名的財神廟拜了財神之後依然一貧如洗? 這,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也就是當我們在分析數據與資料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應反問自己「我們手中有哪些資料是我們所忽略的、有哪些是我們沒有的?」。倖存者偏差就是指我們只過度關注那些眼前倖存者的資料(也就是可以被觀察到的人事物),卻忽略了那些可能無法觀察到的其他大量資料,從而導致了錯誤的認知與結論。 就我們佛教徒而言,我們相信一個人之所以財運亨通,一定是有因有緣才會如此,正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個人一生中的富貴除了憑他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以外,還有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等諸因緣的配合,換言之,也就是他前生累世所累積的布施善業。當然,或許有人也仍會用以上的"信存者偏差"來質疑與挑戰佛教的說法,但,"倖存者偏差"的理論只局限於今生今世而已,並不通三世,而佛教的"布施得福"是一種貫穿三世、乃至前生無量生生世世的法則與定律,因此除非你有宿命神通,否則你很難確認你今天之所以財運亨通與貴人相助,到底是導因於前世或累世中的哪一世所種下的善業所致。我們只能選擇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間(因緣)未到(未熟)。 如果,財神真的那麼靈驗,真的神威顯赫、有求必應、無所不能,那麼神明應該都是公正無私、大慈大悲,不該只偏袒那些所求如願的信徒;然而,又如果神明真的那麼平等無私,而如果大家都跑去拜財神,這世上就不會有窮人。 因此,拜了財神廟而致富,佛教徒相信主要是此人過去累世或今生以前曾在福田種下了布施善業的種子,正好就在他拜了財神這個時間點他的布施善業成熟了。當然,也很可能因為此人的善業正好成熟,所以這間廟的神明成了此人的"貴人",冥冥中襄助他發財,但無論如何,財神相助終究並非此人發財的真正因緣,充其量是此人過去善業成熟的一種福報(增上助緣),是一種"果",不是"因",因此,有正見的佛教徒不應倒果為因或非因計因,不然就是"戒禁取"。 https://medium.com/sherry-ai/%E6%95%B8%E6%93%9A%E6%9C%83%E8%AA%AA%E8%A9%B1-%E6%B7%BA%E8%AB%87%E5%80%96%E5%AD%98%E8%80%85%E5%81%8F%E5%B7%AE-survivorship-bias-75ccbceeda5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5〉 | |
![]() |
欲愛是苦集諦 本篇經文與《雜阿含經》第913經及巴利聖典《相應部》第42經第11篇《Bhadrakasuttaṃ》—《薄羅迦經》的內容完全相同。 四聖諦中的「集諦」是令苦產生的原因,甚麼是苦生起的因緣呢?就是「無明」、「身見」、「愛欲」。佛陀在本經中很清楚地說明愛欲就是導致眾苦、煩惱、憂慮、焦慮、緊張 、佔有偏執、嫉妒、鬥爭等諸大後患(負面情緒)集聚生起的原因。 佛教認為一般世人凡夫有四種無明,四種邪見,四種顛倒。是哪四種呢?分別是將無常誤為恆常,將苦誤為樂,將無我誤為有我,將不淨誤為清淨。簡言之,就是「常」、「樂」、「我」、「淨」。佛教的正見與一般世俗的看法正好相悖,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導致不快樂的原因就是來自「無明」。所謂「無明」就是「邪見」,也就是錯把「無常」的人、事、物,誤為永恆不變,可天長地久。又因為錯把無常當作永恆,故「無明」又名之為「顛倒」。於是,我們對這些明明是無常的人、事、物,產生了貪愛、依戀、執著,我們的情緒依附在「無常」之上,不斷的催眠自己,使自己相信若缺乏這些無常的人、事、物,我們就會不快樂。這是第一種「無明」,第一種「邪見」,第一種「顛倒」。 佛陀說:「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懼;無愛亦無憂,無愛亦無懼。」這裡所謂的愛,是指欲愛,不是無私的慈愛。不論所愛的對象為何,本質上都是佔有慾及自我中心的呈現。 我們一旦想到要丟棄、放下,甚至是失去我們所貪愛、依戀、執著的人、事、物,往往極為害怕、恐懼。但事實上,我們所背負的貪愛、依戀、與執著,卻又盡是一些無用且極沈重的包袱,本質上就是「苦」。於是,我們又錯把明明是苦的一切 誤執為「快樂」與「幸福」。我們更進一步告訴自己所謂的幸福就是來自外在無常的一切,只要能滿足我們對無常的貪愛與依戀,那就是幸福。這又是第二種「無明」,第二種「邪見」,第二種「顛倒」。 如果我們對於配偶、小孩、事業、金錢、地位等等認為是「我」或「我的一部分」,或者認為是我的財產,一旦他們不如我們的期待、改變或離去時,我們可能就會認為非常理、非常態,而不能接受,甚至痛苦的不能自己。但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或「我所有的」。換言之,我們自己的身心本即是無常,是一種因緣聚合的暫時存有,我們的肉身、感受、情感、情緒、思想、觀念、信仰、行動、甚至是知覺等等身心活動,都是無常。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尚且不能保證對別人的愛能天長地久,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我們海枯石爛?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我們所愛的人、事、物,是屬於我們的,但是從來誰也不屬於誰, 但我們卻根深蒂固執著有一個「我」,所以都是這個「我見」 或「我執」在作祟。就是這個「我」,不願意讓「曾經」成為「過去」,不願意讓「過去」隨風而逝;就是這個「我」, 恐懼未知,擔憂將來。明明是「無我」,但我們錯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是第三種「無明」,第三種「邪見」,第三種「顛倒」。 毒品這種東西之所以名為「毒」,是因為使用時雖可獲致一時的極樂快感,但它會使我們身心產生極反常的慾望與依戀,使我們身心如老象身陷泥淖之中,無法自拔,最終枯竭而死。五欲就像毒品一樣,雖然沒有那麼立即可見及強烈的後遺症,但放縱感官五欲的後果,只會使自己愈來愈疲累,愈來愈空虛,愈來愈迷惘,就像有人已經被繩子綁住,如果用水去澆他身上的繩子,只會令繩子遇水而更加緊縮;又如有人被巨蟒纏身,如欲使力掙脫,大蛇只會更加纏困此人。但我們卻誤認為及時行樂、縱情慾海,是放鬆自己,是快樂;我們誤以為只要能填補空虛及 滿足慾望就是幸福,是美好的,於是,我們貪愛美色,我們歌頌愛情,我們美化性慾,我們追逐金錢,我們迷戀權勢,....卻不知欲壑難填,貪圖感官享樂猶如引鴆止渴,慾望只會愈來愈大,如黑洞般永無止盡,一如吸毒者不會愈來愈強健,只會愈來愈虛弱,直到死亡。這就是第四種「無明」,第四種「邪見」,第四種「顛倒」。 佛陀一再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不離緣聚緣滅,任誰也無法掌控誰,除非是我們自己願意被「欲貪」所束縛(執著、抓取)。倘若不能自己解開這些束縛,就會有更多的六塵外物再來捆綁你。今天你在意的可能是丟失的那支新手機;明天你在意的可能是相處好幾年的男女朋友跑了,留下的只有心中的悔恨與不甘心。只要在心間還存有一份執著、一份在意,就會有一個牽掛;只要有一分牽掛,就有一條繩索綑綁並牽動著你的六根。也就是如果執著、在意的事情有一百件,你就會被一百條繩索綑綁、牽動,失去心身的自由,只要有哪一條繩索不對稍微抽動了一下,你的心就會痛得受不了,甚至惴惴不安。那我們究竟要怎麼樣解開這麼多的繩索、這麼多的羈絆?佛陀無師自通已為我們大家找出了這條通往解脫自在的明路,就是四聖諦、八正道。 環目四顧與古今中外,我們能否找到一個真正快樂與自在的人---不害怕、不恐懼、不擔憂、不緊張?有的,這種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還有無上至尊---佛陀。因為這些人都已依循著八正道,徹底熄滅了貪愛、瞋恨、依戀、與無明, 擺脫了欲愛的束縛與桎梏,所以是宇宙中最快樂、最自在的人。 選譯自《別譯雜阿含經》第一百二十八篇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12/2八關齋戒日 重新修訂於2018/2/1 第二次修訂於西元2022/7/6農曆六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41.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4〉 | |
![]() |
《善生經》/佛陀的倫理觀 《善生經》是佛陀對在家信徒宣講的一部佛經,經中善生長者按其先父的遺教,禮拜六方,嗣遇佛陀賦予禮拜六方新的涵義,同時,將五戒十善等基礎修行融入經中,教導在家佛教徒如何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創造和諧圓滿又富足的生活,令大家今生快樂,來生幸福。 本經最難得的是,佛陀闡釋交朋友的重要性,並教導我們要識人之明,不要誤交損友及惡友,並將善友及惡友的判斷標準一一臚列。 同時,本經也闡釋在家人的人際倫理關係,是我們在家人立身處事最好的準則。 選譯自《善生經》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喬正一譯於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修訂於西元2022/6/14農曆五月十六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n/y15.htm |
![]() ![]() ![]() |
留言作者/內容〈733〉 | |
![]() |
生離死別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331經、《增壹阿含經》第51品第1經、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15經、《相應部》第3經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生命是一連串的無常,在我們吐盡最後一口氣前,為我們人生的最後一幕預先排演。我們只要回顧過去幾年的時光,就可以發現,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停的消失、失去。 不管我們一生中擁有多少的幸福,如慈愛的雙親、友愛的兄弟姊妹、恩愛的伴侶、至愛的兒女、可以談心的朋友,當無常一到,終究會失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們的財產、事業、名位,最喜歡、最愛的一切,都必將在我們兩腿一伸、兩眼一閉的那一刻起跟著消失,除了生前的善惡業行,什麼也帶不走。 《法句經》有云:「凡聚合終將分離,凡升起必將落下,凡相遇終將離別,凡有生就必有滅。」 有位希臘哲學家的兒子突然猝死,但他看起來似乎並不哀傷難過,眾人不解問他何以如此?他說在他兒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知這一天終將到來。所以,既然生命是如此脆弱無常,而無常是苦,我們就更應把握有限的生命,朝解脫道精進修行,莫待無常一到,空留遺恨。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九八三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2011/1/16星期日 修訂於2022/6/7農曆五月初九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1/a56.ht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