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very留言板| |版主主頁| |版主管理| |免費申請| |功能特色| |虛擬主機|  

祇樹給孤獨園林

歡迎光臨給孤獨園林。 請各位到此一遊的訪客切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也不可觸犯法律,否則後果請自負。 《吉祥經》有云:「適時論法義,此謂真吉祥」。希望大家善用留言板的功能,認真、理性、誠實的探討法義,增長彼此的智慧,此謂功德無量。

因為有瘋狂偏執的愚痴網友在留言板上作亂,因悲憫他(她)的惡行,不使他(她)增加惡業,故而不得已暫時關閉留言板,懇請愛護本網站的法友見諒,並繼續給予支持及鼓勵。

真正修行好的人一定心胸開闊,能尊重與包容不同的意見與觀點。

我們應該牢記佛陀教導我們應善護自己的身口意,而口業就包含了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現今的網路虛擬世界,大家都使用鍵盤,一樣是口業的呈現。

千萬不要逞一時口(筆)快、口(筆)無遮攔去傷別人,也不要以為躲在網路的虛擬世界就可以用鍵盤恣意去攻擊別人;如果我們放任口(筆)業去傷害別人,就一定會有看不見的小人在某一天從天涯海角的遠方,穿越網路,在今生,或來世,乃至生生世世,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攻擊或誹謗我們。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我們也曾經是別人看不見的小人,對別人也做過同樣的事。

願大家共勉之。


 

 



新增留言 | 搜尋留言


留言作者/內容〈852〉

競爭勝負虛榮心

不作殘食法欲惱故勸食

本經是綜合《增壹阿含經》及《摩訶僧祇律》的譯文,與雜阿含1138經、別譯雜阿含113經及巴利語佛經《相應部》之《Ovādasuttaṃ》等諸經文的內容相同。

本經的緣起是因目犍連尊者的弟子及阿難尊者的弟子彼此較勁比賽誰懂得經文多,誰誦的經文優勝,結果目犍連的弟子贏不過阿難的弟子,於是出於嫉妒心,故意挖洞陷害阿難的弟子犯「食已離座不得食用殘食」戒,阿難的弟子很生氣,於是發生爭吵。

世尊當眾教訓二人,還說如來的正法從未教人比賽勝負,並因此緣故正式制定戒律:「不得明知其他比丘已吃飽且離座,還故意強勸對方吃食物。」

目犍連尊者的弟子及阿難尊者的弟子之所以競爭比賽,就是「我勝」、「我等」、「我劣」的虛榮心作祟,而這種攀比的虛榮心如果以四聖諦來檢驗,便是緣自於「苦集諦」的「我見」(身見、薩迦耶見),是導致生死輪迴的苦因。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31品第11經及《摩訶僧祇律》之《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五》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4/3/3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d/d121.htm

joe21799   Hidden:   2024/3/3 下午 01:16:39 ()

留言作者/內容〈851〉

魚目混珠

昨天我在網路上收聽一位應該是中國大陸的一位法師講述《大念住經》,坦白說,我真心覺得這一位法師的翻譯與解釋非常到位正確,但,當我聽到大概是「受念處」或「心念處」的部分時,忽然聽到這位法師加添了一句要聽眾學生在此處修持「上師相應法」,我嚇了一跳,一度以為自己聽錯,但我確認這一位法師確實如是說,之後,我又發現這一位法師還有其他介紹密宗法門的影片。

這使我想起佛陀對摩訶迦葉尊者曾如是說,正法並不會一下子消失在世間,而是當邪法充斥在世間時,有人將正法說成了邪法,又或將邪法說成了正法;或者將正律判為非律,抑或執持邪律為正律。就是這樣魚目混珠、顛倒錯亂的惡業,正法便就此漸漸隱沒在邪法之中。

joe21799   Hidden:   2024/2/25 上午 10:31:44 ()

留言作者/內容〈850〉

供養森林頭陀僧團大陽傘蓋

今年的元宵節,一共有12位對三寶信心清淨堅定的法友(包括我的母親)一起為以戒寶尊者為首的森林頭陀比丘僧團貢獻頭陀大陽傘,之前,我曾詢問尊者可否供養大陽傘給僧團?尊者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不過我提問的時候是在去年的11、12月左右,當時美國的山上大雪紛飛、冰天雪地,供養大陽傘給僧團的時間不對,在彼時對僧團不具實益。
不過,現今已邁入初春時節,我又再次詢問尊者,尊者表示僧團的比丘們非常樂於接受大陽傘,我問尊者需要幾支?尊者表示只需要3支就已足夠,可我寄去4支,多1支給僧團備用,僧團已收到並表示非常歡喜。
為什麼我們要供養僧團頭陀大陽傘呢?因為森林頭陀比丘走入山林中的僻靜無人之處,都會尋覓一處適合禪修的地方,然後在彼處敷妥座具,然後張開大陽傘,在大陽傘的周邊邊緣逢上蚊帳防止蚊蟲干擾禪修,大陽傘除了可遮日曬,亦可擋風遮雨,很多功用,對比森林頭陀丘們在禪修尚有多實質的助益。
以下阿姜曼及其他比丘的圖片就是範例。此外,我們依然維持固定每個月供養蠟燭給僧團的諸比丘,因為森林頭陀比丘僧團的小禪房(kuti)都不接電,都是保持傳統原始的比丘生活,使用蠟燭。
我貼此文目的並不是勸募,請各位不要再詢問我可否加入供養,因為目前的12位法友的人數已經很充足,各位只需隨喜即可功德無量。

joe21799   Hidden:   2024/2/24 下午 07:17:23 ()

留言作者/內容〈849〉

比丘不得與權貴等有影響力之人過從甚密

比丘不得與權貴等有影響力之人過從甚密
 
本經是《摩訶僧祇律》中的一條比丘戒律,與《增壹阿含經》第46品第6經、巴利語佛經《增支部》第10經《Rājantepurappavesan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相同。
 
在此必須先說明一下,這條戒律從文字的表面上來看雖然是「比丘不得出入王宮」,然而解釋戒律切不可只從文義上去機械性地解釋,不然便很容易曲解如來的真實意,猶如解釋法律條文不可片面解釋條文的文義,否則就是在玩文字遊戲,這是法匠或書呆子的蠢行,其結果最後會形成一種非常奇怪 、荒謬且不符現實的結論。
 
比如說,這條戒律的文義雖然是禁止比丘出入王宮,可是現今的時代大多數的國家並沒有王室,難道說這條戒律就因此變成具文?難道說比丘們從此可以捨棄不用遵守?當然不 可以這樣解釋戒律!因為這是毀滅正法律的愚痴惡業,我們應該從本條戒律的緣起事件去窺知其背後真正的意思與精神,這條戒律應該是指比丘不得與有影響力的權貴或名人過從甚密,因為這些平時處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權貴人士或名人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他們的範圍可以包括總統、首相、總理、皇親國戚、官員、權貴人士、政治人物、名人等等,這些上流頂尖人士的一個決定或一舉一動往往對國家或社會造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果比丘與這些權貴過從甚密,很容易惹起經文中佛陀所謂的十種後患。
 
此外,我們在家人也可以從這一條戒律學到一個寶貴的啟示,比丘既已捨家、出家、清修梵行,就不該再心繫或眷戀紅塵與富貴權勢名利,如果一個出家人經常很刻意地與權貴人士保持太過密切或親密的互動,便很容易給人一種六根不淨的負面形象,在家人此時就應該心裡有底這樣的出家人不是善知識,應當趁早遠離。
 
選譯自《摩訶僧祇律》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4/2/24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joe21799   Hidden:   2024/2/24 下午 02:12:08 ()

留言作者/內容〈848〉

宿命論與業力因緣

宿命論與業力因緣

喬正一謹誌於西元2024/2/17農曆正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最近最熱門的新聞之一就是台灣的兩個網紅跑到柬埔寨製作詐騙的直播,為的就是博取關注與衝流量,結果陰溝裡翻了船,兩人都迅速遭到了現世惡報,被柬埔寨的軍警逮捕,並在一日之內被當地的法院判處兩年徒刑。我並不想隨大眾對這兩個網紅丟石頭,我只想藉這一則新聞事件來探討宿命論與佛教的業力因緣。

http://www.charity.idv.tw/kamma/kamma85.htm

joe21799   Hidden:   2024/2/17 下午 05:22:08 ()

留言作者/內容〈84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文/喬正一
傅佩榮老師是臺灣大學哲學系前系主任,也是一位博學多聞的謙謙君子,他的桃李滿天下,著書立說遍及兩岸三地,同時也是一位精通易學的大師,我學習的《易經》就是深受傅老師的啟蒙。
傅老師前陣子接受台灣綜藝教父王偉忠的廣播專訪,節目中,他談到了一件他年輕讀書時的往事,我覺得對於佛教徒來說,很有啟發意義,在此分享如下。
傅老師憶起他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有口吃的同學,當時的他年幼無知,學習並模仿這位同學的口吃,沒想到詭異的事發生了,他的現世報來得非常的快,他自己竟然也出現了口吃的毛病,為此他的自信心深受打擊,很自卑,就學期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一直到上高中或上大學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貴人師長的指點,矯正了他的口吃,他才恢復自信,也就是說,他嘲弄小學同班同學的惡業直到他上大學才消失。
傅老師並不是佛教徒,但他說因此事件與經歷,從此他再也不會去嘲弄任何人,他學會了同理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善哉啊~🙏🏻,傅老師在當年讀小學時,僅因小屁孩的惡行,嘲弄的對象也只是一個凡夫的小學同學,就尚且受此惡報,那麼,如果我們嘲弄、羞辱或誹謗的對象是父母、四雙八輩、辟支佛或佛陀,那麼因此惡業所感招的惡報除了是來世的惡道以外,如果有幸轉世來人間,也必將生生世世無量世重複受惡報,因此,佛陀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業或惡業,都猶如向外拋擲的回力鏢,一旦因緣成熟,都將重重回擊自己的五蘊身心,而不會遺落在外界的地水火風等他處。黑業有黑報,白業有白報,雜染業有雜染報,是故,當修純白淨業,捨離黑業與雜染業。願以此共勉之。🙏🏻

joe21799   Hidden:   2024/2/11 下午 04:47:17 ()

留言作者/內容〈846〉

十法義經

十法義經
 
本經與南傳巴利語佛經《增支部》第10經第27品《Paṭhamamahāpañhāsuttaṃ》的內容完全相同。
 
本經的內容極其尊貴深奧,簡單講,佛陀的正法與外道的教義的差別或分水嶺便在於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佛陀在本經中以十種不同的角度切入解析法義,若捨此十法義,便不再是正法。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6品第8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4/2/8農曆臘月二十九日小年夜布薩八關齋戒日
 

joe21799   Hidden:   2024/2/8 下午 03:20:21 ()

留言作者/內容〈845〉

十種遠離顛倒妄想的觀想(如理思惟)

十種遠離顛倒妄想的觀想(如理思惟)

本經是佛陀開示「常」、「樂」、「我」、「淨」等四種邪見與顛倒妄想是使欲愛、情慾、性慾旺盛的因緣,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便能獲得清涼、安樂、自在,沒煩沒惱。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6品第10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4/1/25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http://www.charity.idv.tw/t/t125.htm

joe21799   Hidden:   2024/1/25 下午 02:36:38 ()

留言作者/內容〈844〉

十種遠離顛倒妄想的觀想(如理思惟)

十種遠離顛倒妄想的觀想(如理思惟)
 
佛教認為一般世人凡夫有四種無明,四種邪見,四種顛倒。是哪四種呢?分別是將無常誤為恆常,將苦誤為樂,將無我誤為有我,將不淨誤為清淨。簡言之,就是「常」、「樂」、「我」、「淨」。佛教的正見與一般世俗的看法正好相悖,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導致不快樂的原因就是來自「無明」。所謂「無明」就是「邪見」,也就是錯把「無常」的人、事、物,誤為永恆不變,可天長地久。又因為錯把無常當作永恆,故「無明」又名之為「顛倒」。於是,我們對這些明明是無常的人、事、物,產生了貪愛、依戀、執著,我們的情緒依附在「無常」之上,不斷的催眠自己,使自己相信若缺乏這些無常的人、事、物,我們就會不快樂。這是第一種「無明」,第一種「邪見」,第一種「顛倒」。
 
佛陀說:「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懼;無愛亦無憂,無愛亦無懼。」這裡所謂的愛,是指欲愛,不是無私的慈愛。不論所愛的對象為何,本質上都是佔有慾及自我中心的呈現。我們一旦想到要丟棄、放下,甚至是失去我們所貪愛、依戀、執著的人、事、物,往往極為害怕、恐懼。但事實上,我們所背負的貪愛、依戀、與執著,卻又盡是一些無用且極沈重的包袱,本質上就是「苦」。於是,我們又錯把明明是苦的一切誤執為「快樂」與「幸福」。我們更進一步告訴自己所謂的幸福就是來自外在無常的一切,只要能滿足我們對無常的貪愛與依戀,那就是幸福。這又是第二種「無明」,第二種「邪見」,第二種「顛倒」。
 
我們一生中很有可能會對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東西,產生極度的愛戀,但我們所愛戀的對象卻又在瞬息萬變之中。一旦他們不如我們的期待時,譬如:我們所愛的人變心了,我們的小孩不長進,我們的朋友出賣我們,我們的老闆苛刻,我們的配偶外遇出軌,我們突然得到絕症,我們遇到意外而傷殘,我們遇到天災、強盜、竊盜致使所有財產付之一炬,甚至是至親突然死亡....等等,我們可能就會認為非常理、非常態,而不能接受,甚至痛苦的不能自己。但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或「我所有的」。換言之,我們自己的身心本即是無常,是一種因緣聚合的暫時存有,我們的肉身、感受、情感、情緒、思想、觀念、信仰、行動、甚至是知覺等等身心活動,都是無常。就以情人變心為例,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尚且不能保證對別人的愛能天長地久,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我們海枯石爛?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我們所愛的人、事、物,是屬於我們的,但是從來誰也不屬於誰。就是這個「我」,不願意讓「曾經」成為「過去」,不願意讓「過去」隨風而逝;就是這個「我」,恐懼未知,擔憂將來。明明是「無我」,但我們錯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是第三種「無明」,第三種「邪見」,第三種「顛倒」。
 
毒品這種東西之所以名為「毒」,是因為使用時雖可獲致一時的極樂快感,但它會使我們身心產生極反常的慾望與依戀,使我們身心如老象身陷泥淖之中,無法自拔,最終枯竭而死。五欲就像毒品一樣,雖然沒有那麼立即可見及強烈的後遺症,但放縱感官五欲的後果,只會使自己愈來愈疲累,愈來愈空虛,愈來愈迷惘,就像有人已經被繩子給綁住了,如果再用水去澆他身上的繩子,也只會令繩子遇水而更加緊縮;又如有人被巨蟒纏身,如欲使力掙脫,大蛇只會更加緊纏困此人。但我們卻誤認為及時行樂、縱情慾海,是放鬆自己,是快樂;我們誤以為只要能填補空虛及滿足慾望就是幸福,是美好的。於是,我們貪愛美色,我們歌頌愛情,我們美化性慾,我們追逐金錢,我們迷戀權勢,....卻不知欲壑難填,貪圖感官享樂猶如飲鴆止渴,慾望只會愈來愈大,如黑洞般永無止盡,一如吸毒者不會愈來愈強健,只會愈來愈虛弱,直到死亡。這就是第四種「無明」,第四種「邪見」,第四種「顛倒」。
 
佛陀一再的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不離緣聚緣滅,任誰也無法掌控誰,除非是我們自己願意被「欲貪」所束縛。
 
環目四顧與古今中外,我們能否找到一個真正快樂與自在的人---不害怕、不恐懼、不擔憂、不緊張?有的,這種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還有無上至尊---佛陀。因為這些人都已依循八正道,徹底熄滅了貪愛、瞋恨、依戀、與無明,擺脫了欲愛的束縛與桎梏,所以是宇宙中最快樂、最自在的人。
 
本經是佛陀開示「常」、「樂」、「我」、「淨」等四種邪見與顛倒妄想是使欲愛、情慾、性慾旺盛的因緣,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便能獲得清涼、安樂、自在,沒煩沒惱。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46品第10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4/1/25農曆十二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joe21799   Hidden:   2024/1/25 下午 02:34:00 ()

留言作者/內容〈843〉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第十三章禪修的方法

阿姜曼的修行之道

第十三章禪修的方法

第一節/經 行

http://www.charity.idv.tw/p/p13-1.htm

joe21799   Hidden:   2024/1/22 下午 07:10:36 ()

共有 1378 / 無限制 條留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搜尋:

累積人氣:101836


Tovery留言板提供一般大眾免費申請,這個留言板所有的貼文與內容皆與Tovery無直接或間接關係
若您發現這個留言板的使用者非法使用或濫用Tovery的服務,請至 進行檢舉與申訴
© 2024 Tovery.net.